□梁天韵 本报记者 梁现瑞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往往会有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死亡峡谷”。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即便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也只有40%左右。
以色列是个例外。在这个全球闻名的创新国度,不仅创新成果数量非常多,而且转化率也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什么?
9月7日,中国-以色列(四川)经贸创新合作大会上,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耶达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区代表达什蒂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一项科研发明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最后到消费者手中,主要包括发现实验室成果、技术评估、市场设计、商业发展、签订协议和服务、收益分配6个环节。在以色列,这些流程环环相扣,配合娴熟。
达什蒂说,在以色列,无论是哪种性质的研究机构,都会设立一个技术转移机构,其性质是盈利性质的,必须要赚钱,专门负责把研究所的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开发,他们一边连着科学家,一边连着市场。
从团队来看,这个机构的成员包括银行、营销、品牌等多方面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这就保证了转化过程可以打通各个领域,而不是研究所的独角戏。
“其次,还必须有一个成熟的生态体系。”达什蒂说,在以色列,政府颁布实施的《研发法案》和首席科学家制度,为科技人员创新提供了保障。从包括种子前研发、种子期研发、竞争性研发、共性技术研发以及合作研发等,会制定不同阶段的支持计划。以色列孵化器制度及风险投资环境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氛围也至关重要。以色列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创业经历,大学生在毕业前曾经参与过企业实习或者组建自己的公司,为大学科学研究和立项提供了直接的市场需求。
“历史上,以色列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当医生,而现在,这个方向已经变为鼓励孩子创业。”达什蒂说。
数据显示,以色列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经理人中,有70%以上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一把手中,68%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