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然
9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新生报到,农大为贫困新生准备了三个“大礼包”——添翼计划、翱翔计划和文化之旅。添翼计划是为贫困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资助,如学托福、雅思;翱翔计划则是针对贫困学生的短板,在周末时间请老师为他们辅导高数、英语四六级等;文化之旅是组织他们看话剧、音乐剧等,开阔视野。
新闻对比着看,总能发现些引人思考的问题。这不,同样是关于贫困生的话题,某省教育厅日前出台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规定在校外租房者、经常出入网吧者不得纳入贫困学生之列。
两则政策为我们刻画了两种不同的“贫困生”样貌,一个是老实安分,除了读书以外不宜有过多娱乐与社交;而另一个则是开朗大气、追求梦想、多才多艺,在青春岁月绽放自信的笑容。
前一种也许是大多数人心目中“贫困生”的标准样本,但不可否认,后者才是理想的范本。资助贫困生本就是为了消除差异,而不是用“贫困”的标签来突出差异。如果用“贫困”给他们定性,并以此让他们背上沉重的枷锁,那么这种资助无异于同情和施舍。
笔者就曾经历过贫困的大学时代,如今回想起来,“自卑”比“贫穷”给我留下了更深的烙印。自卑的结果是自我设限,对于很多挑战,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不敢想。
因此,对于贫困学生,比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摆脱自卑的魔障,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人格上的平等,让他们勇于敞开人生的多种可能,“有野心”追求更好的发展。
站在这一角度,中国农大的专项资助计划,可以为贫困生卸下负担,提醒他们正视自己的潜能、爱好和未来,充盈精神世界,积极融入高校、城市和新生活。而另一则出台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理念上就稍显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