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山清水秀,昼夜温差大,出产优质稻米,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区(县),有“黔北粮仓”的美誉,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8万亩左右。
近年来,播州区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追求高产量种植模式,突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探索“绿色稻+”(鱼、鸭、蟹、虾等)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发展水稻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增产增效之路。
2016年,播州区共实施“绿色稻+”(鱼、鸭、蟹、虾等)2.5万亩,占比不到水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经过对比测算,“绿色稻+”模式比单种水稻平均每亩增收1600元,共增收4000余万元。
相比之下,目前,“绿色稻+”模式在全省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发展空间巨大。
2016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000余万亩,“绿色稻+”面积仅40余万亩,占比仅为15.94%。
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冯泽蔚介绍,近年来,我省先后实施水稻绿色增产增效示范推广项目和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有力助推了“绿色稻+”模式发展,实现了水稻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种植模式一样处于快速发展中的,还有水稻机械化种植、生态调控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贵州山至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施水稻生态调控和绿色防控技术,探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的新模式。
两年来,公司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宋宝安工作团队的指导下,实施了稻田生态调控和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种植绿肥,施用有机除草肥,保留田埂杂草,设置生态岛,种植香根草、芝麻花、除虫菊、绿豆和樟科等植物,实施稻田综合种养,释放天敌,安放杀虫灯和性诱捕器,安放驱鸟器,施用植物蛋白、氨基寡糖素、胺鲜酯、乙基多杀菌素、绿僵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调节剂和农药,成功实现了水稻的绿色、有机种植。
2017年,公司在水稻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再取得长足进步——
引进了中国工程院张洪程院士的钵苗机插秧技术,相比传统机插秧,秧苗素质好、机插后返青快、分蘖多、产量高;新引进的无人机飞防作业,相比传统人工防治,喷施雾滴小、均匀、周密,可直达基部,防效显著提高而用药量减少一半,每亩作业耗时不超过2分钟。
今年,播州区全面实施稻+绿色防控+绿色施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提升土壤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本增效。
全区水稻安装杀虫灯728盏,防治面积3.6万亩;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面积6.5万亩,减少农药48.4%,减少施用量10吨。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施用缓释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减少化肥62.9%,减少施用量1885吨。
这些措施既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又降低了人工除草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农业节能减排,保持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2年开始,独山县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农业生产劳动力紧缺的实际,示范推广水稻直播技术。
该县水稻直播面积逐年扩大,平均亩产大幅提高。
2016年,独山县机直播和人工直播核心示范区水稻平均单产分别为810.59公斤和791.67公斤,对比当地传统插秧方式,单产分别增产23.5%和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