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就找民情专递员!”这话现在已成为了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居民的口头禅了。玉林东路社区“弱化办公、强化服务”,开展“民情专递”“玉林夜话”,多种途径了解居民需求、开展惠民服务赢得口碑。
今后,类似的社区服务将在全域成都渐次铺开。
成都市谋划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将力促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全面推动社区回归服务职能本位,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本报记者 罗向明
“小肩膀挑大担子”面临新挑战
一个大院,炒菜飘香,小孩相互串门嬉闹,哪家有事就吆喝一声,隔壁的大叔立马来帮忙……这或许是留存在许多人小时候记忆的邻里和社区。
而现在,随着城乡高速发展,尤其是像成都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传统意义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的基础正在瓦解。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已经到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这一时期,‘城市病’就会集中显现出来。”成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面临新挑战。
过去十年,成都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年均净增50万左右。目前成都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市民利益日趋多元,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公平保障、个人权益、人居环境。
与之矛盾的是,成都社会发展活力不足,公共资源共享不充分,社会组织发育水平不高,改革力度、深度、广度仍显滞后。
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城乡社区承担行政事务过多,挂牌普遍超过10个,摊派事务最多高达200余项,80%以上的街道(乡镇)尚未取消社区经济指标考核,社区“小肩膀挑大担子”现象明显。一位社区书记坦言,事情太多太杂,一天忙得晕头转向,无法静下心来搞创新服务。
新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亟待建立。
全域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
实际上,成都不少地方早已开始探索推进社区“去行政化”,回归服务职能本位。
锦江区自上而下,成立区委社工委,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从条块分治向协同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围绕职能归位,精准服务供给,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多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圈,持续推进“仅跑一次”“不得说不”和“一窗式”服务,构筑15分钟社区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