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两个孩子火了。一个9岁,暑假里帮助做环卫工的妈妈清理街边的垃圾箱,瘦小的身体将近20公斤的垃圾桶收、搬、举,动作一气呵成。另外一个10岁,班级考试第一名,奥数、围棋、轮滑样样拿得出手,却吐槽“贫穷”的父母,“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前一个孩子有图、有视频,如此孝顺的孩子令人赞叹,后一个孩子只存在于热传的网文中,是不是假的不好说,但网友们关于当下孩子们“不懂得感恩父母”“心里只有自己”的感慨倒是真的。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流传多年的经典,但似乎也成为了家庭教育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于很多未成年孩子的家长来说,恐怕认为“学习好”最孝顺,毕竟,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让家长谈这个话题似乎有点难。有时候,或是出于本能,或是为了省事,家长总是羞于或懒于跟孩子们谈孝顺,仿佛告诉孩子你要孝顺我是在“自我邀功”。然而,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所有关于酸甜苦辣的切身感受,需要经过家长的反复教导后才能形成概念固化,更何况“孝顺”这种抽象且多变的概念。
你不去告诉孩子怎么叫孝顺,只是把鱼肚子中间那块无刺、肥厚的肉一遍遍夹给孩子吃,习惯后孩子自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享有的。指望着孩子自己能够感知、顿悟何为孝顺,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此易于言表但难于理解的概念,必须在家里关上门,百无禁忌地谈清楚。当然,鱼肚上的肉还是可以给孩子吃,但是请一定告诉他,“这块肉谁都喜欢吃,因为你小,照顾你,所以只给你。但是,我老的那一天,别忘了把这块肉夹给我。”
当明确了要不要谈孝顺之后,接下来说说怎么谈。偌大的操场上,孩子们集体给父母洗脚,洗着洗着,双方就跨越脚盆,抱头痛哭——这一幕或许你我都不陌生,这种谈孝顺的方法被屡屡批评,却一次次上演。
时代在改变,对于一些传统的“孝道”,我们要理解其精神而非照搬照抄。否则,我们今天作为儿女是否依然要“亲尝药汤”甚至“埋儿奉母”呢?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总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更不能动辄就祭出“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空洞表白。从目的出发,带着问题意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懂得什么是孝顺,或许效果会更好。
让孩子懂得孝道,每个家庭的生活其实就是最好的课堂。让孩子融入到真实的家庭生活中,每个父母也要努力做到言传身教。某种意义上说,家长自己的孝顺之道就是给孩子的最好教材。就像多年前的那个公益广告一般,儿媳给婆婆洗脚,自己的儿子自然会模仿复制。当然,做父母的要学会适当地“示弱”,比如,干不过来的家务,不妨让孩子一起来分担,这同样是非常好的孝顺教育。只有参与到大人的“活计”之中,孩子才会真正体会并懂得家长的不易,而当一些东西来得太容易,想让他们珍惜,恐怕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