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湘江一桥时的情景。拱肋采用三段式焊接而成,用船运到河中央,再吊至桥上焊接。
工人们正在对拱肋进行焊接。
当时义务帮忙挑土运石的长沙市民。
湘江一桥采用双曲拱桥的形式,桥型美观,又照顾通航能力。 均为吴崇实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陈焕明 实习生 贺红
作为连接长沙东西两岸的第一座大桥,今天,当人们开车从橘子洲大桥上经过,欣赏着蓝天白云下流水缓缓的湘江风景时,或许你不会知道当年的建设者为了修建这座大桥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发生了哪些故事。昨日,在长沙规划展示馆,79岁的吴崇实老人特意从安徽赶来,将自己参与建设橘子洲大桥(当时称长沙湘江大桥或湘江一桥)时的19张老照片捐赠出来。“这些照片是我们当时建桥时的真实写照,同时记录了长沙的发展历程,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看到。”作为全程参与湘江一桥建设的技术员,吴老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建设大桥时的壮阔情景,并详细讲述了这19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1是目前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
祖籍安徽的吴崇实老人196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港口桥梁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交通厅第六工程队,直至1987年调任安徽省交通厅,他在长沙生活工作了23年,而令他毕生难忘的是他1971年参与建设长沙湘江大桥的全过程。以至于回想起当年的建设场景,他仍如数家珍般向记者娓娓道来,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吴崇实老人介绍,当时他在建设小组中任技术员,属于队伍中的精干力量。“当时建设一桥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工程师,都是技术员,而且这些技术员都是30岁至35岁的大学毕业生。”吴老回忆说,湘江一桥于1971年9月开工修建,到1972年国庆便竣工通车,前后用了1年时间,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吸引了业界广泛关注。
湘江一桥不仅是长沙市横跨湘江的首座桥梁,还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在谈到双曲拱桥的选择上,吴老认为这个拱形是非常必要的。“双曲拱桥的建造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造价低和承受能力强等优点,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桥梁形式。”吴老说,1250米的大桥正桥17跨全部采用的是双曲拱桥,最大跨径76米,“当时我们采用预制拱肋的施工方式,但是不可能一次做这么长的拱啊,只好分三段分别浇筑,再用船运到河中进行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