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英国王妃戴安娜在法国巴黎因躲避狗仔队追踪而发生车祸,36岁的她,伤重不治。
车上还有她的埃及男友Dodi Fayed,那是1997年,与查尔斯王子的15年婚姻,已于1996年结束,她被获准保留王妃头衔,并沿用至今,彼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评价她为“人民的王妃”,特蕾莎修女的评语更妙,她说“真是令人伤感,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或许,她死如其时”。
时势造就传奇,1997年,那是个什么环境呢?不同于如今,乔治小王子和夏洛特小公主分分钟变身嫌弃脸的网红表情包,凯特王妃一身穿搭总是第一时间被时尚博主分析品评,皇室社交网络玩的溜,总能第一时间上载照片圈粉,彼时彼刻,那里尚属森严之地,带着神圣的光环,人人都戴着窥探的好奇心。
1981年,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十亿人观看了电视直播,被翻译成33种语言,从那一袭八米长的婚纱开始,她的衣着、打扮、举止,都逃不过媒体的捕捉,再引发化学效应,让男人着迷,也让女人效仿。
她是亲民的,致力于公共服务事业,借知名度推广慈善,影响遍及全球,她也是真实的,似一枚接地气的纽带,美丽优雅的同时,告诉着广大旁观者,皇室亦凡人。
世人皆知,其中最真实的部分,当属她与查尔斯王子并不愉快的婚姻。20岁的她嫁给年长13岁的他,虽然是贵族与王族的联姻,但戴妃没有遵循传统,在誓词中说出“我服从(I obey)”的字眼,而是跟随当时英国教会婚礼誓词“无论疾病或健康,都爱他、安慰她、尊敬他、取悦他(love him, comfort him, honor and keep him,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当我们怀念戴安娜王妃的时候,虽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但从这段关系的一开始,她就没有被身份压抑得失去自我,成为空洞的人偶,相反的,在诸多规章与禁忌中,她仍旧那么坦率。与皇室家人不和的传言,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在最新公开的纪录片《我们的母亲戴安娜:她的生平与传奇》中,哈利王子回忆母亲的教导,“你可以顽皮,但不要给人抓到”,不拘泥于礼节,带着天真贪玩的情趣,是她人性化的一面。
于私如此,于公亦如是。为推广反地雷运动,她亲自到受地雷问题困扰的国家奔走,穿上防弹衣和面罩,二话不说踏进地雷阵;前往儿童医院,她特意身穿不太正式的衣服,被命名为“关爱裙”,以拉近跟孩子们的距离,名设计师的草图里还有一顶帽子,被她否决,原因是美则美矣,戴着帽子却无法拥抱孩子,作为初代的时尚icon,她那些耀眼的珠宝与礼服固然惹人眼球,但此番结合了实用精神的人道主义美学,细腻的心思,显然更比价值连城的首饰们更具感染力,构成了她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