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塞罕坝。我家在石家庄行唐县,距离塞罕坝有800公里。报到那天,已经是12月中旬了,知道那里冷,我特地穿上了最厚的保暖内衣和棉衣棉裤。一下车,我就傻了。
寒风像无数把刀子,割在我的皮肤上。林场孤零零地夹在大山里,满眼望去看不到人烟,我的心一下子凉透了,泪水开始在眼睛里打转。
林场领导很了解我们这些新职工的心理,一上班就组织大家参观场史馆。当那些前辈住过的马架子、造林用过的工具就在眼前,马蹄坑大会战、六女上坝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在耳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前辈们不仅自己造绿,还让子孙后代接着造绿。听着创业者的故事,再看看我现在的生活、工作条件,现代化的办公楼,干净舒适的公寓,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塞罕坝的人都很朴实,相处起来很轻松,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一开始我在办公室做文秘工作,几个月后我主动要求调到了生产股,还参加了林场青年先锋队。
我到生产股时已进入12月份,白天气温也在零下30多摄氏度,而此时我们需要到山上统计木材。第一次去干这个活儿,就让我终生难忘。当时的工作地点正好处于风口上,风力达到了七八级,积雪没过了膝盖,风裹着雪打到脸上钻心地疼。手脚冻得没有知觉,只好每隔10分钟去车上暖和一会儿,回来再接着干。
看着那一幅幅有趣的画,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利用这难得的闲暇干点什么呢?
当时林场刚好出了一本植物图谱,我便利用业余时间来研究。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使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目前,这里的野生植物多达600多种。由于生长条件特殊,塞罕坝的野生花卉花大色艳,引种栽培的价值很大。林场成立了专门课题组,我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的生活充实多了,查资料,搞调查,写论文,好多个晚上,经常是翻着翻着书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现在,我们的课题组已成功地将玉竹、百里香等20多种坝上花卉,引到低海拔地区,为城市增添了新的美丽。而我,也因为这项研究课题与我母校的博士生导师结缘,去年顺利地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成为林场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博士生。
花是美丽的,但研究花的过程并不全是诗情画意。为了做野外调查的时候避免被虫蚁咬伤,即使是在夏天,我也会穿着秋衣秋裤上山。
到塞罕坝8年了,我从未穿过裙子。但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因为我与鲜花为伍,已经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融在了林海中。当鲜花铺满绿海时,花海,就是我最美的裙子!
今天,我站在这里讲述林三代的故事,其实,来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身后是林场279名80后、90后的青年职工。像前辈们一样,以青山为伴,与绿树为友,我们也一定会让这片绿海记下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精彩!
(作者:杨丽,系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