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唱!苏州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的最大特色是“外国歌唱家学中文”。您作为艺术节的艺术总监,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设计了这个环节?
田浩江: 2001年,我在意大利演出歌剧,七八个同台的歌唱家中就我一个中国人。通过交流,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宫保鸡丁、木须肉和李小龙、成龙的程度。那时我就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做点事,让他们来中国,了解中国。这颗种子埋在心里很多年,十年后,“我唱!”诞生了。2014年这个项目走进了苏州,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教各国青年歌唱家用中文演唱,了解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实现了交流和融合。事实证明,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国青年歌唱家的青睐,说明大家跟我有同样的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特别重要。
记者:艺术节的举办对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好处?
田浩江: 东方人真正能走上西方歌剧舞台的屈指可数。通过我们的训练和推荐,目前已经有十多位参加艺术节的学员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担任重要角色。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在熟悉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和演出,这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非常有利。
另外,中国是个声乐大国,我1983年离开中国,当时只有20多个音乐学院,现在至少有400个,原来学声乐的全国就几百个人,现在每年的毕业生就有2.5万人左右,西方音乐学院里60%都是中国学生。毕业生中有很多具备天生的好嗓音,有的声音一张口就让外国歌剧专家震惊。但声音只是一个因素,歌剧表演还涉及文化、人际交往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让年轻歌唱家接受全面训练,让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才有更多的机会在世界歌剧舞台崭露头角。同时,也会有更多接受我们培训的人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工作,参与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活动中。从这一点看,小小的艺术节,散发出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记者:目前在中国上演的歌剧,还是以西方歌剧为主,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情况如何?
田浩江: 中国原创歌剧的未来是令人激动的,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原创歌剧的出现。20世纪中期,中国已经推出了《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脍炙人口的歌剧,改革开放以来的原创歌剧更多。中国原创歌剧大部分是在民族音乐、民间故事、古代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作为歌剧演员,我有很多亲身经历。这几年在海内外,我参加过很多部中国原创歌剧的首演,如《秦始皇》《潘玉良》《利玛窦》《骆驼祥子》《赵氏孤儿》,还有《诗人李白》,在北京、上海、香港,以及美国洛杉矶、意大利罗马都演过。在中国部分省市,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原创歌剧,如江苏省过去两年连续做了三部重量级的原创歌剧,即《郑和下西洋》《运之河》《鉴真东渡》。其中我参与了《鉴真东渡》去年12月在日本的首演,今年6月又到日本巡演,在日本引起了轰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原创歌剧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很多时候场面非常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