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唱主角,人工安保成配角。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甘露 天津现场摄影报道
第十三届全运会除了“众乐乐的”群众项目特别火热,另一大特点就是“黑科技”。开幕式上可爱的机器人“优友”点燃主火炬,拉开了黑科技参与全运会的大幕,而首次用于大型赛事安保的“人脸识别”技术,则时时护卫着全运村的安全。每个安检口配备的人脸识别设备,只需一秒钟就能挡住陌生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国内人脸识别技术专家、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魏骁勇,他解读称,这套设备和安保人员相比,更精准、更客观。
“一对一”校验,比人靠谱
走到天津全运村安检门,就看到一个类似于摄像头的装置和一扇感应门,走进门几乎不到一秒钟,一侧的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登记照”——这就是“人脸识别”技术。要知道,一年前的里约奥运会安检门,依然是安保人员人工检测,拿着塑料的记者证件一一比对,黑人、白人、亚洲人,看得安保大哥们眼睛花。
“人脸识别的概念其实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校验,一个是识别。”没有亲眼观测到这套设备的运作工程,魏骁勇说自己只能猜测,他听记者说,在识别过程中曾出现机器报读:“无效卡”,因此判定这是一个“一对一校验”系统。
“一对一校验系统技术就是先判定是不是这个人,依据一张卡片或者感应卡片里面的信息,先声明一个身份然后再用人脸技术来判定是不是这个人。”魏骁勇说,相对于严格意义上通过人脸来甄别、识别的话,一对一校验系统实现起来更容易、技术更成熟,运用在安保上更合理。“相对于人工的安保人员来用肉眼识别,机器可能更为客观、更准确、不会因为疲劳、注意力分散、判断经验不足等出现错判。”
“老照片”也行,识别精准
全运村的安检口人脸识别的机器非常先进,据说清晰度达到1080P,识别算法非常智能。一位同行本次提交的照片是十几年前的老证件照,十多年的岁月“杀猪刀”让他容貌有一些改变,然而机器还是能准确地识别出来。“应该说这样的识别技术不难实现,一个简单的算法是判定五官之间的距离,就算人脸因为岁月变化了,但五官之间的距离不会改变。另一种算法是计算机提取脸部的特征,通过后台的算法来分析判断。”用这种算法,就算你拉了双眼皮、做了微整形也依然可以判断出来。
除了全运村安检口采取的人脸识别校验系统外,整个全运村的安保布控里面,还有高速动态人脸识别系统,通过调入现有安保系统60多个监控探头对40多栋楼的运动员楼出入人员脸部数据进行分析,监控访客信息,确保赛事期间运动员安全,即便是戴了口罩、墨镜也依然逃不出人脸识别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