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采访期间,一开始让我没想到的是,一行人从省会西宁出发到海西州的都兰县,600多公里的路程,仅路上就耗费了近7个小时。
“远”是行走在这个西北大省的切身体会。当地纪委同志告诉我,由于地广人稀,青海是拥有机场最多的省份之一。
一如我奔赴都兰的经历,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始终有党员干部“在路上”。碧空白云、油菜花海、草原天路,他们无心欣赏,因为赶往扶贫一线的心情更急迫。
青海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是出了名的“毒”。在省纪委采访时,曾听到当地干部私下“调侃”:“咱们书记好像又黑了一些。”后来得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滕佳材5月履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基层调研。截至7月,青海的8个市州他已经走遍。
在青海,还有更多的干部奔走在基层一线。和滕佳材一样,他们脸上留下了风吹日晒的印记。我想,这或许是在体察民情的路上,收获的一份礼物。
相比青海的广袤辽阔,有“小江南”之称的陕西商洛则群山环绕、绿意盎然。天南海北,不同的地理条件,党员干部却有着相同的状态——“在路上”。
沿着商南县过风楼镇蜿蜒的盘山路,镇纪委书记姚远山指着脚下浑浊湍急的河水说,前几天刚刚发了一场洪水,一贫困户的房子眼看要淹,干部们连夜赶来,终于把一家人及时转移。
商南多山路,很多时候,车子开不上去。于是常常能看到干部骑摩托车或自行车探访贫困户的身影。条件再困难些,就靠步行。
丹凤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吴宏涛曾讲过一个“段子”:由于经常去某贫困村监督检查,久而久之,一些人辨认出县纪委的车,就事先玩起“躲猫猫”,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现在,他下乡检查不固定时间、不固定车辆,就是要出其不意发现真问题。
还有,在某贫困县纪委工作人员手上,我看到一份列着当地所有村名的单子。书记每去一个村子就画一个勾,不到半年,纸上已经密密麻麻打满了勾……
“在路上”,就是在干部走到基层、贴近群众的路上。它看似是一种客观状态,折射出的是干部积极的精神面貌,彰显的是接地气的务实作风。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干部脚踏实地,到一线去、深入群众中间。“闭门造车”只会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隔阂,唯有始终保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收获最由衷的赞许。(本报记者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