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军,男,1972年生,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我人生轨迹的改变,得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工厂”东莞说起。
彼时,东莞众多的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紧迫的转型升级需求,却苦于技术和人才的匮乏;而像华中科技大学这类理工科高校,又有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科研、产业“两张皮”矛盾突出。当时,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莞携手合作,我被学校派到松山湖组建工研院,开始了异地他乡的“二次创业”。
然而,“两张皮”粘成“一张皮”很不容易!我初到广东,就遭遇了一次科技成果转化的“滑铁卢”。
那时,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发完成了高指标的全自动封装生产线技术,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项突破性技术直接引入企业时,却因为成本太高、稳定性不够等问题,吃了“闭门羹”。最后是工研院又投入40多人进一步搞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开发,才让这项技术在企业“落户”。
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我意识到,很多高校科研成果就像青苹果,好看不好吃。“青苹果”要走出实验室,变成货架上的“红苹果”,需要产业孵化。产业孵化多了,就会逐步发展成系列化、多元化产品,形成“苹果树”,一系列科研成果不断得到转化,就逐步形成一片“苹果林”。
现在我们工研院已经从一个30多人的团队,发展成拥有600多名研发人员和1000多名成果转化人员的新型研发机构,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孵化科技型企业300余家。
(本报记者 贺林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