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7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当共享单车还在思考盈利模式的时候,共享经济已经遍地开花。在安徽省合肥市,智能共享液化气瓶现在开始推广应用。扫描阀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预约充气、检测、换气瓶等业务,从此,液化气罐也就实现了智能共享。
“奇葩共享”层出不穷,被玩儿坏的“共享”到底边界在哪里?
易消耗品≠共享经济
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到后来的共享健身仓、共享空调,众多披着“共享”外衣的项目层出不穷,大家也都在期待下一个“共享”的会是什么。
有人提议,共享电脑、共享购物袋、共享汽车……不过,这些打着“共享”名号的项目,或者是名不副实,或者是有着其他目的。比如此前报道的共享马扎,单个马扎的成本不超过十元,更多的是为了让用户扫描二维码,为公司做宣传推广。
各种“奇葩共享”的泛滥也让人觉得,这“共享”变了味。那么,哪些才是适合分享的?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共享更适合购买成本高、耐磨损的事物。
盘和林说:“一般来说,边界成本趋零,像顺风车、共享住宿,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还有,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来说,像共享充电器、共享雨伞,是每个家庭和个人高频率使用的产品,易消耗品不能作为共享。”
共享 还是为痛点而生
有观点认为,不能任由共享经济再这么缺规矩、少规则的横冲直撞了。社会学家金一虹也提醒,一方面要谨记以安全与规范为基础,监管不能缺失;第二,企业要想突围,在跑马圈地的同时,势必还要在践行“共享精神”上多下功夫。
金一虹指出:“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必须要瞄准市场,精准地定位,才能成为需求。共享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要有一种共享意识,这种共享精神是需要培育的。那么,要认认真真去做市场,还是先圈地?这需要思考清楚。‘狗熊掰棒子’式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创业是什么?是新桃换旧符。然而泛滥的共享经济创业者,却干着新瓶装旧酒的勾当。很多既不是对闲散存量的盘活,更不是什么技术进步的新产品,反而挂着“共享”二字,就妄图摇身一变成为新经济,这本身就是对共享经济的损害。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下,也很快会被淘汰。最终赢得市场的,一定是那些致力于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