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8月27日消息(江苏台记者李卉云 彭迪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想创业,但又舍不得铁饭碗,手头有好的专利项目,却陷于繁重的本职工作……这些两难问题在江苏有了解决方法。近日,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了解到,江苏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者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新政策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存在哪些实施阻碍呢?
在江苏省人社厅转发的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江苏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黄在兴说,有创新成果“傍身”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请,并保留一系列待遇。创业人员离岗期间执行原单位职称评审、培训考核、奖励等管理制度,跟在编人员在编在岗人员是一样的。另外,离岗创业期间取得的成果,可以作为评审职称晋升职务的依据,依然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离岗创业3年保留人事关系、和在职人员享有同等权利,河海大学经济管理学专家陈刚表示,政策实际上就是缩短了事业单位和社会转化的距离,让不少奔波在公司与校园间的“科技创业者”吃了颗定心丸。让科技人员直接投身到成果的转化当中去。
事实上,国务院早在两年前就出台意见力推离岗创业,而江苏2015年的“创业九条”里也提到支持事业单位员工离岗创业,再到这次江苏人社部门的离岗创业政策。政策越来越细化且具备可操作性,但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省去人社部门备案离岗创业的只有10个人,是不愿离岗还是离岗不想备案?怎样为后续的离岗创业疏通道路?
江苏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黄在兴表示,大家不愿意备案其中的因素很复杂。“首先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怕政策有反复,有点观望心态;第二是害怕创业失败;第三比如成功了赚了很多钱,同事之间会产生闲言碎语,说在单位不好好干,出去挣钱去了;第四是科研人员需要一个平台,需要团队的,更多的怕他自己在专业技术研究方面掉队。”
为了打消专业技术人员的种种顾虑,各高校、科研院所在把政策细化落地时也都动过“脑筋”,例如东南大学今年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中规定,可以由学生创业,对老师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东南大学资产经营管理处处长江汉介绍说,东大的学生在通过技术发明人的许可后,可以在3年内无偿使用老师的知识产权,用于创新创业。
除了科研人员的观望心态,离岗创业实施后,更大的问题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没有动力。江苏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黄在兴指出,“作为单位的领导人不太愿意宣传这种事情,事业单位也是一份事业,他的事业也要发展,并且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以后,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单位领导觉得这是一个好政策,但以保卫主义思想还是不大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员出去离岗创业的。”
黄在兴说,如何让“好政策好用”,除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观念、理念的转变,也需要后续的人事机制能够跟上,为离岗创业政策保驾护航。“第一种方法是要有人事的突破机制,空出的岗位可以找人来顶。第二种方法要有人事补偿机制,相对公平,对校领导或者院领导的工作没有太多影响,可能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