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拉萨8月26日电 (记者袁泉、琼达卓嘎)看着小索朗安全地返回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孩子的母亲德吉给医生们献上了最尊贵的金色哈达,“医生们给了孩子新的生命,他们就是活菩萨!”
今年3月,小索朗一出生便被诊断为婴儿先天性食管闭锁。过去,由于医疗水平有限,在西藏患了这种病大多意味着数日内夭折。援藏医生的出现,为小索朗带来了生的希望。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侯新琳医生接诊小索朗后,紧急联系了胸外科援藏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王京弟主任,并经全院会诊,决定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大夫高阳旭为小索朗进行手术。5天后,由协和医院援藏专家谭刚施行麻醉,在援藏护士团队的配合下,手术成功完成。
这是西藏首例新生儿食管闭锁畸形矫正手术。2015年8月以来,由中组部、国家卫计委等开展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让西藏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目标: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重症开颅手术,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完成首例新生儿换血手术,山南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这些原本在雪域高原上无法实现的手术,近两年逐一变成现实,有些刷新了国内纪录,有些甚至是世界首创。
“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等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北京、上海、重庆、安徽、广东、辽宁、陕西7省市三级甲等医院选派专家,以‘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形式,对口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个地市人民医院,就是大家所熟知的‘1+7’医疗援藏。”西藏自治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两年来,经两批324名援藏医疗专家的接续奋斗,改变了过去医疗援藏分散、短期、片面依赖的状况,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作战”,从输血供氧转变为造血制氧,加快实现了西藏受援医院格局性变化与历史性进步。
通过开展“以院包科”,受援医院的疑难危急重症诊治能力得到加强,一大批符合当地实际的重点科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两年来,受援医院共开展危重手术8482台,挽救了8445人的生命;普遍建立了ICU、导管室、血透中心、病理科等科室,首设科室21个;398项区域内医疗技术领域的空白被填补刷新。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00.92/10万、16‰下降到2017年2月的94.25/10万、7.23‰,住院分娩率从2016年底的85%提高到92%。
为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援藏专家把培养本地医疗人才作为核心工作,“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签订“帮带协议书”。截至目前,两批援藏医疗专家共帮带73个医疗团队497名本地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