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了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名单,共安排23个项目。有行业观察者称,若全国三分之一的产业园区实施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市场空间将达万亿以上。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由于未来的新增用能需求方向转变,所以供能方式也正向着绿色高效、安全稳定、贴近用户、就地取材的方向转变。
基于此,“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动实施多能互补系统集成优化工程,通过以风、光、火、水等多种能源形式协同运行的多能互补,形成与用户负荷相匹配的能源供应,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
多能互补引领能源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多能互补并不是几种能源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使多种能源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多能互补”象征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意味着能源行业将迈向多种能源深度融合、集成互补的全新能源体系。
有专家表示,多能互补已成为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着重指出多能互补对于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多项国家级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示范工程及国家级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示范工程。
年初国家能源局公布的首批23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名单中,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17个,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6个。鲁能集团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作为首批示范工程之一,将于2018年底全部建成。
鲁能打造首批示范工程
据悉,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700兆瓦,其中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400兆瓦风电项目、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及50兆瓦储能系统。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2.6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有效减少煤炭消耗,降低大气污染。
项目以光伏、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发电及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多种电力组合将有效解决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最大程度上消弭可再生能源“看天吃饭”的特性,同时在智能电网的调控下,保证电力消纳。“未来我们将实现弃风/弃光率小于5%,达到‘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项目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