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
冬天领了夏季服,更有许多贫困户家里缺米,但油却成堆,究其根源,还是政府部门及一些爱心企业服务意识的“最后一公里”不到位,认为只要将“爱心”送到了,慰问传达了,就是对贫困户实施了帮助,殊不知这种爱心往往让受助户哭笑不得。
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很实在,一是扶贫干部对于困难群众走访不多,了解不深,对他们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摸底不够,总认为扶贫款到了,温暖送达了就算是尽了关怀的义务;二是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对于贫困户的关心和帮助没有花心思,服务方式单一,效果不佳,无法让困难群众得到真正的帮助并感受到关爱。
贫困群众最需要的是精准扶贫,这里面包括的信息也很丰富,有技术扶贫、产业扶贫,但无论哪种扶贫方式,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将政府补贴、爱心企业的捐助精准送达给困难群众,这是扶贫工作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也是精准扶贫的要求。
近日笔者看到一则新闻,感触良多:精准扶贫不一定靠大举措、大投资来完成,而是要用心走心,扶到点子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老僧堂镇建立了扶贫超市,在每周六、周日为贫困户开放,超市内摆放的多为面片、油、调料、洗涤用品等,一旁的服装货架上待售的捐赠衣物全部为七成新以上,每件售价最高不超过8元。身体不方便的贫困户经电话订购后,志愿者们还会送货上门。除此之外,镇里还为每户贫困家庭发放额度为600元的扶贫电子卡,同时严格规定,每月消费不超过100元。在贫困户邵长记印象中,以前去一趟超市是奢侈之举。如今,因为方便,他喜欢去超市“刷卡”购物,买的东西不过是面粉、豆油等,却是“全家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商品一应俱全,小小的超市帮到了实处,也帮到了人的心坎里。
可以看出,扶贫超市物美价廉,不仅能够满足贫困户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更可以让贫困户按需购取,解决实实在在的生活困难。还有那些紧邻扶贫超市为贫困户定制的“健康小屋”和“政策超市”,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低保办理、残疾人救助、就业技能培训等各项政策咨询,避免了让贫困户多跑腿的麻烦。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于民?这样的尝试值得借鉴。事实上,只有积极转变服务理念,真正以群众为本,不管是工作制度的制定,工作流程的简化还是服务质量的提高,都着眼于贫困群众的需求,把这个作为工作出发点,才会让扶贫工作扶到点子上,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