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已逝 明月尚在
——看电影《明月几时有》
今年适逢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许鞍华导演的呈现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普通民众抗争史的电影《明月几时有》被看作是回归的献礼之作。影片讲的是女主角方兰帮助由刘黑仔带领的东江游击队护送茅盾、邹韬奋、柳亚子等文人安全撤离香港的英雄事迹。尽管是一部献礼片,尽管是英雄的故事,在许鞍华镜头下却少了红色的悲壮,多了静谧的诗意。
战争最残酷的一面从来不是兵刃相见,不是烧杀抢掠,也不是撕心裂肺地摇旗呐喊,而是寻常人家千疮百孔的生活。电影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这里,没有传统战争题材中大场面的两军对垒,战争对生活的侵蚀从见底的米缸开始,从昂贵的猪肉开始,从变质的爱情开始,从寥落的街道开始,暗杀、逃亡、奔波,战争把肋骨变成铠甲,把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推进望不到头的漩涡。
1942年沦陷后的香港各个街道、码头都被日军重兵把守,八百多名文化人士在以刘黑仔为首的游击队掩护下由山路安全撤离香港,其中包括租住在方家的茅盾夫妇。方家小姐方兰原是小学教师,战争爆发后学校关闭,误打误撞参与帮助了这次营救行动。而方兰的青梅竹马锦荣潜藏在日军特高科山口大佐身边收集情报。刘黑仔一眼看出方兰的义气和勇气,说服她加入市区中队传递情报。整部电影都是以女性的视角出发,节奏平缓,配乐活泼,情报的传递没有一丝紧张感,反而有一丝浪漫、新鲜甚至胜利的滋味。有一个场景是表现方兰的表姐结婚,战时资源匮乏,连媒婆也与别家共用,一切从简,在几个短暂的喜庆镜头过后突然空袭,大大的喜字牌匾被炸碎,从这里开始,方兰的平静生活彻底被打破。
母亲方太太得知女儿参与地下党工作,出于对女儿安危的担心坚决反对,可是看到方兰去意已决,她慢慢开始接受并帮助她和她的地下党伙伴。在一次情报传递中,方太太和一个有点傻气的地下党一起坐船被一个印度伪军查出情报,两人被关进了监狱遭到毒打。锦荣知道后立马去找方兰并答应她会救出伯母。可是对方兰来说,救不救母亲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也是整部剧最大的难题。因此就矛盾冲突来说,在抗战题材中不算新也不算大,这里遭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有过一些观影经验的我们足以想到,接下来便是方太太打死也不承认,游击队全力营救,而方兰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决定保留游击队有生力量,放弃救母。这是女性导演最擅长表现的部分,女主角方兰从活泼无畏的小女孩成长为舍母救国的游击中队队长,这里的放弃比坚持更痛苦更勇敢。
电影里还有几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人物——张小姐和她的朋友,她们协助锦荣传递情报,但有人说去掉这些人并不影响整部电影的故事线。我猜想这里主要是表现彼时的香港贵族同样也参与了抗战救国。片中还穿插黑白色调的对游击队幸存者郑家彬的采访,同许鞍华导演另一部电影《黄金时代》不同的是,彬仔的视线是对着采访人而不是镜头,《黄金时代》中的受访者直接对着观众讲话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间离感。
电影的整体色调采用青色和深蓝色,既是日落后的颜色也是黎明前的颜色。正呼应方兰常念的茅盾的文章《黄昏》,“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轰!轰!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和战场上杀敌的英雄一样,所有平凡的人做的平凡的事都值得被铭记,明月终有,胜利再见。 沈育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