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时代,什么样的标题能够成功吸引眼球?将看似毫无瓜葛的词语强行组合在一起,大概算是一条金科玉律。比方说,985博士和扫马路同时出现,就能产生足够的化学反应。所以,一则题为“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微博在网络上走红,实在不足为奇。
实际上,若将该微博的标题改为“同济博士替父母做家务”,或者“儿子替父母扫马路”,是不是显得合情合理、平淡无奇?无须讳言,不少读者与我一样,都未能逃脱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济博士属于知识分子,人设大概是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做着白领。而标题里舍“环卫工人”,取“扫马路”,暗示着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
其实,微博所讲述的故事并不违背上述逻辑,更谈不上惊世骇俗。29岁的小钱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省吃俭用很是辛苦。于是,小钱暑期在早晨帮父母扫马路,减轻他们的负担。一来,这位高材生小钱“扫马路”不过是权宜之计,并未将其作为终生职业。二来,小钱的父母确实身处社会底层,颇为拮据。
尽管如此,当985博士与扫马路在标题里亲密接触后,还是让诸位看官舍不得移开目光。原因并不复杂,一位网友的评论已经给出了答案:“典型死读书的书呆子。为什么大学读完不赶紧努力找工作?还读博士?真正为父母着想不是这样吧。”这番言论大约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小钱的家庭不富裕,所以他应该尽早工作补贴家用,而非不断深造。
说到底,个体的身份标签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小钱同学的原罪在于,他不认命,在贫穷的环境中成长为985博士。这还不算完,身为985博士的小钱不好好读书,又开始“扫马路”。简而言之,小钱连续在“正常”的人生轨道上偏离。
这大概是现下舆论场中一条不便明言的“潜规则”。 将周围的人和事对号入座,强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贴上“身份标识”,早已不是新鲜事。“富二代”,等同于开宝马、爱炫富;“穷二代”,代表着生活窘迫,对社会怨气大。从社会学层面上来说,普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习惯于将其化繁为简,以便清晰便捷地把握事物特征。标签化就是一种简单归类,人们可以借助标签对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浅的印象,降低行为成本。
但问题自然也随之而来。标签极易演化为一种偏见,其固化的价值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使被贴标签的对象很难摆脱其影响。拿小钱来说,他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本应取决于本人,却无端遭来非议。何况正如部分网友所言:“父母的职业不是孩子选择的,不是因为孩子读了博士父母就成了清洁工。”以读博来责怪小钱,证明了标签化思维的强大影响力。
给小钱与他的父母贴上标签的行为在无形中强化了阶层意识,无益于认识问题本质。和你我一样,小钱可以读博,也可以就业,可以打扫马路,也可以读圣贤书,这不该是个体最基本的自由选择权么?何况,他为父母减轻负担的行为无可非议,值得赞赏,我们的理性思维不应被舆论场中某些嘈杂的声音所干扰。
(原标题:985博士帮父母扫马路?你关心的只是他的身份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