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我们是谁?”“财经记者!”“采访谁?”“土豪!富翁!”“你的工资有多少?”“三千五!”
“我们是谁?”“甲方!”“我们要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现在要!”
“我们是谁?”“中国男足!”“我们的目标是?”“备战下届世界杯?”“打不进去怎么办?”“换教练!”
一组“我们是谁”的漫画占据了过去几天的微信朋友圈。对各自职业的犀利吐槽,始于一组女画家的六格漫画,经过网友的再创作,成为网络上的吐槽狂欢。三句问答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一问一答的形式也易读易记,有网友写道:“几乎我就在跟着小人一起呐喊,感觉很减压。”
这些漫画是网络时代特殊文化风潮的代表——红得出人意料,消失得悄无声息,其快速蹿红的背后是强大的认同感和代入感。笑人三声,不如幽己一默,漫画经过各行各业的小伙伴“脑洞大开”的改编,被赋予更多的内涵。而人们通过阅读以及转发这组漫画,获得了情绪的宣泄。
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笔下的“狂欢理论”,在“我们是谁”漫画的传播中找到了新的注脚。人们从文化消费者变成了文化的创造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自我的自信与成就感;从欢乐中获得对工作与生活压力的释放,令闲暇时光更愉悦充实,从而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工作的挑战。分享感受,获得欢乐与共鸣,可以说是“我们是谁”系列漫画的意义。
依托于网络的吐槽还有着无限的结成社群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同伴和知己,从而获得归属感、集体感。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传媒行业、图书行业的朋友居多,于是关于“我们是谁”编辑、记者、出版人版本的漫画被大量转发。在一个旁人难以即刻明白的事情上迅速达成默契,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亲密感,促进了彼此进一步了解。转者于我心有戚戚然,看者会心微笑,一种“自己人”的感觉油然而生。
马克·吐温曾说,幽默是一股拯救的力量。网络上常有此类网络吐槽的集体游戏之作。之前众多网友参与的“领导问你什么专业”等,不啻虚拟社交时代的一种“集体舞”。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个性化表达与抒发的网络吐槽满足了人们一定的心理需求,让压力有了宣泄的出口。
不过,吐槽虽有趣,但多数网络吐槽都属于片面苛责的抖机灵,缺少客观理性的分析与建设性的建议,失之于肤浅。因而,如何进行合理的舆论引导使其发挥更大的正面效应需要思考。
(作者: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