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白灵
在青原区的红色畲乡东固,提到传统造像,首屈一指的便是刘节明。
他从小学艺,20多岁起便能独当一面,4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用娴熟的技艺,把木头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扬。
对于自己的作品,刘节明总是分外爱惜,经常擦拭上面的灰尘。
一个农家汉子,他却成为了江西师范大学的研究员,中央美院、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不远万里赶来,只为和他一席长谈。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他倾心于传统造像,还原传统工艺,办传习所,打破家中技艺不外传的桎梏,惟愿传统技艺能发扬光大。
刘节明的作品斩获多项大奖,这是其中一部分证书。
2015年东固造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担任了江西省高级根艺美术师、江西省根石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等等。8月上旬的一个上午,在飘满木头清香的农家小院,刘节明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5岁起开始学习 用坏了6套工具 他获“刘一刀”美誉
明朝初年,刘氏家族成员因雕刻宗教神像而名噪一方,成为御用的“雕銮匠”,刘节明与其兄弟为第53代传人。
刘节明展示画稿
刘节明5岁起便跟随祖父学习画画,15岁接触传统画稿,小小年纪就和祖父跋山涉水为四邻八方造像。没有画笔,刘节明便折树枝做。没有画纸,就用烟盒扎成册,白天干农活,晚上还就着煤油灯一笔一划的练习,经常熏得鼻子乌黑。进行雕刻时,手上的大伤小伤成了家常便饭,仅工具就用坏了6套(每套20件)。这过程中,祖父经常给他讲传统画稿里的故事,那些情节让刘节明听得入迷,对传统造像越来越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