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村村口。
王志凌摄
◆2013年以来:
造福搬迁累计完成8.3万人,近25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
◆2016年:
赤溪之变
“村里更有人气,更有活力。”
——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
雾锁清溪,轻舟慢渡。一大早,九鲤溪畔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便被游客的欢笑声唤醒。
门前有溪流、屋后是公园,新村正新景,新人正新貌。
无法想象,3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百姓日子过得极端贫困和艰难。1984年,人民日报一封反映赤溪贫穷状况的读者来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开发事业由此“引燃”。
“现在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更有人气、更有活力!”赤溪村首个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信心满满。
赤溪之变,是闽东矢志不渝摆脱贫困的一个生动缩影。
福地安家
“让船民两脚着地心里踏实。”
——溪邳村村民林阿贵
和往常一样,在村里小踱一圈后,福安溪尾镇溪邳村81岁的林阿贵开始收拾晾晒的鱼干。
自己动手、不等不靠,老人一日三餐都是自己下厨,儿孙们拦都拦不住。
溪邳,闽东沿海一个由连家船民聚居而成的渔村。过去这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连家船民世代漂泊海上,“一艘破船挂破网,三代祖孙同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林阿贵,曾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
那时,他们一家7口挤在一艘渔船上,就靠他打鱼拾贝维持生计,遇上大风暴雨,更是提心吊胆。上岸安家,成了最大的祈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连家船民零星上岸。作为最早一批上岸的船民,林阿贵一家欣然落户。尽管两层小屋占地仅30多平方米,但两脚着地的踏实感充盈心间。
光阴转瞬,林阿贵的儿女长大成人,相继成家。局促的小家和生计,再次挑动着他们的神经。
溪邳村于1999年启动造福工程。填滩造地,至今建起7个连家船民安置点,渔家新院635幢,实现了全村渔民上岸定居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