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枘樯不久前喜得二宝千金,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的老老少少都赶来祝贺。说起老李家,他们可是地地道道的基地人,从爷爷李光义那一辈的开荒植树,到爸爸李枘樯投身建设大潮,再到两个可爱小囡的呱呱坠地,老李家祖孙三代人参与了基地40多年的发展变迁,更见证了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5年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抱着粉嘟嘟的婴儿,李光义激动不已“我们老李家又给基地第三代添了个小囡儿了。”李光义3年前已经退休了,但每天他都要绕着基地走一圈,看看水管有没有漏的,路灯有没有坏的。退休前,李光义负责基地的后勤维修工作,谁家漏水跳闸,他都热情的上门维修,基地职工都亲切地喊他李叔。李叔是1975年来到海埂基地的,那时候海埂基地还是滇池边上“围海造田”留下的一片26.8公顷沙滩地,唯一有的建筑就是一排职工住的平房。没有可饮用的清水,海风一刮,一头一脸全是黄沙。“那会儿,也和组织闹过情绪,怎么让我来这么个地方。”心里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但李叔还是咬牙和同事们开干了。每天睁开眼,李叔就拿着锄头、镐子翻地植草;晚上闭上眼,就听着门外海风呼啸、细沙打窗。两年后,海埂12片足球场铺种完成,3栋运动员公寓拔地而起。海埂基地也在1975年11月正式接待全国足球集训队。
1998年,李枘樯成了海埂基地的一名正式职工。说起为什么要让儿子李枘樯也来基地工作,李叔憨厚地笑了:“他从小生在基地,长在基地,在基地呆惯了,他也离不开。” 2007年,李枘樯结婚了,妻子鲁梅芳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和丈夫,毅然辞去了医院的护士工作,来到基地应聘成了医务室的临时工。一到接待繁忙季,李枘樯在运动员餐厅主持工作,鲁梅芳在医务室通宵值班,老李家的基地情缘在此时日久弥香。
在承担国家专业队训练任务的同时,2010年海埂基地迎来了全民健身功能的升级大改造。作为我省高原训练和群众体育开展的前沿,海埂基地先后完成了球类馆、综合馆、风雨网球场、游泳馆等的省级建造,“十二五”期间,“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累计安排省级资金5.15亿元并争取中央资金2亿元,拉动地方投入30多亿元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县市以上体育场馆建设覆盖率达70%、乡镇体育设施建设覆盖率达60%、行政村覆盖率达70%,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29条。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发展大潮中,李枘樯把最好的青春贡献给了这项光荣的民生工程。对于基地的变化,李枘樯如数家珍:“以前见得最多的是专业运动员,可现在基地一到周末,足球爱好者都涌进基地,各种业余比赛、各种草根球队成了海埂基地的另一番风景。”而随着群众体育接待功能的完善,海埂基地塑胶田径场常年对市民免费开放,网球、羽毛球和游泳馆节假日也敞开大门,收费亲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节假日来海埂基地锻炼。
随着两个孙女的先后出生,抱着孙女绕基地成了李叔的新工作。“这些小娃幸福啊,现在基地像公园一样,各种健身路径、各种体育设施,哪个孩子不是在这些上疯跑长大的。”的确,在基地大院里,第三代的孩子们享受着祖辈们的劳作果实,更享受着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作为我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十三五”又定出了更高的目标,到2020年,新建、完善公共体育场(馆)50个,全省县域以上城市体育场(馆)覆盖率100%;建设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0个,配置健身路径1200条,新建城市社区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而云南体育人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