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侠小说时,我们总期待大侠的“绝招”。一来“绝招”功法盖世,威力强劲,读来过瘾;二来“绝招”常常一招制敌,哪怕对方强者如云,也能快速结束战斗,效率极高。这种又好又快的“绝招”,不仅是武林中人追求的目标,亦是诸多文人渴求的本领。
常听一些作家朋友感慨,某某作家乃文章高手,动笔晚,交稿却从来不迟,且水准稳定、质量上乘,写得又好又快。而自己想好主题后立即落笔,启动很早,却越写越慢,越写越吃力,拿出的作品也未必达到理想的状态,不禁感叹起自身天赋的差距。其实为文之事,虽有天赋之因,但更重后天习得。况且以我的了解,这些朋友天赋不差,常有佳作,未练成这又好又快的“绝招”,原因还在它处。
不禁想起之前采访过的一位节目制作人。在谈到节目录制的话题时,他说很多制作人一录节目就持续八九个小时甚至更久,且现场状况频出。而实际上这些工作量四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差在哪里?就差在前期准备工夫没做到家。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越充分,节目录制就越高效越顺畅,所谓的突发问题就越少。状况多、耗时久的录制都差在前面“看不见的”工夫上。
我想这段话或许就是“绝招”的奥秘。我们看到的“又好又快”,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藏在海面下的前期工夫才是撑起这份“又好又快”的根本。落笔前,素材搜集是否细致翔实,谋篇布局是否认真周全,观点思路是否清晰流畅,都直接影响着行文的效率和成品的质量。准备不充分就匆忙下笔,看似启动早,其实犹如贸然进入一片只知轮廓的竹林,没有清晰的路标,不知出林的路径,进得早,走出难。而准备功课做得足,犹如手持一张坐标明晰的地图,进林之前已成竹在胸。哪里是林中美景,怎样出林最快、最省力,一目了然。前期的案头工作做得越扎实,动笔前就越有底气,“又好又快”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平日里的知识积淀,对生活细节的留心观察,对社会问题的不断思考,其实也是“看不见”的准备功夫。“下笔如有神”来自“读书破万卷”。鲜活生动的好故事,来自于作家真实丰富的生活储备。文章涌出看似一瞬,但酝酿的过程其实早已开始。古人云“厚积而薄发”,令人惊艳的薄发,常是之前厚积的功劳。
为文犹如砍柴,不是开工早、洒汗多就一定最“出活儿”。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砍柴”快且多,奥秘就藏在这“磨刀”的功夫里。所以想练好这又好又快的写作本事,不妨先练好“磨刀”的功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