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虽然高温橙色预警高挂,但上海展览中心内外排列的队伍秩序井然,喷雾装置为高温下的读者降温。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施晨露
昨天,本届书展第一个双休日,高温橙色预警重现申城,比气温更高的是市民的阅读热情。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各入口几乎从早到晚排着长队。人流高峰时,延安中路排队读者与南京西路排队读者在铜仁路交汇,从队首走到队尾要10多分钟,有读者排队等候1小时才进入会场。而在思南公馆等上海国际文学周分会场,同样人气爆棚。阅读之热,直观滚烫。
人气活动秩序井然
“你是参加2楼还是3楼活动?”中午时分,不断有年轻的面孔加入友谊会堂前的排队人潮中。距离演员郑爽、人气写手大冰等签售活动开始还有好几个小时,几条长队已蔚为壮观。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年轻人顺利找到自己要排的队伍,酷暑中,蜿蜒长队安静整齐,不急不躁。
近年来,为保证书展活动安全有序,主办方将大部分人气作者的活动安排在主会场旁友谊会堂周末时段里,一方面保证活动顺利举行,另一方面也避免主会场内读者的阅读消费体验受到影响。参加书展的读者年龄层多样,有老读者对于年轻人为得到一个签名甘愿排长队、晒日头感到不解,但赞赏他们遵守秩序、尊重规则和环境的表现。
有业内人士感慨,每年上海书展,是对当下读者阅读兴趣的检阅和呈现,在传统出版“看不到”的地方埋藏着大量阅读需求。或许这些年轻人更偏向碎片式的心灵抚慰,或许他们更喜欢与自己有共鸣的偶像心灵碰撞,但在书展这样一个汇集最多图书和最丰富阅读活动的空间,谁说参与其间的读者的阅读选择不会相互启发、影响和感染?
小众大众都有知音
“排了1小时队,还是值得的。”市民刘珍告诉记者,“主办方准备了喷雾设备等降温工具,挺贴心。以后是不是还可以考虑加入网上售票等新手段,缓解现场购票入场的密度?”
书展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天地。
东阳光蓬“国际童书嘉年华”是孩子们的领地,外文书店的原版童书销售火爆,各家出版社展区里,很多孩子席地而坐,捧书看得入神。“80后”儿童文学作家许诺晨带着《淘气大王董咚咚》《明星班长左拉拉》 系列10本新作和孩子们互动。“知道姐姐是怎么成为一个作家的吗?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看书。”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小读者们争相回答和阅读相关问题,爱书的种子悄悄种下。
书展上,小众与大众,都有知音。书法家孙敏是书展常客,去年,他的《艺海扬帆》曾创下书展现场销售近千册的上海书画出版社单品种图书签售纪录。昨天,他带着《品味书法》波兰语版与《隶书<琵琶行>》字帖两本新书为读者举办讲座,“书法没有颜色,却有图画般的灿烂;没有声音,却有旋律般的优美。希望书法这种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被更多中国人了解,也可以让更多外国人知晓。”说话间,读者越聚越多。
在序馆“砥砺奋进的五年”造型大书前,读者们竞相拍照,留下参与书展的美丽记忆。“我爱生活,我爱读书”,上海书展这句不变的主题口号,是这段记忆中永远闪光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