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旭明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在纪录片《二十二》里,原籍韩国的“慰安妇”受害者毛银梅离乡数十年,受尽苦难,乡音已改,只有童年的歌谣还记在心头。而这首歌,18日又在她的墓前响起。韩国“慰安妇”题材影片《鬼乡》的导演赵正莱专程来到孝感祭拜毛银梅老人,为她再唱了一次《阿里郎》《桔梗谣》。十余年来为“慰安妇”问题奔走,在接受长江日报专访时,赵正莱仍难掩悲伤:“想对老奶奶说,来得晚,非常抱歉。”
长江日报记者(左一)专访《鬼乡》导演赵正莱(左二)
为毛银梅
再唱一次《阿里郎》
看完《二十二》,毛银梅老人唱的《阿里郎》萦绕在许多观众的心头。她原名朴车顺,出生地位于今日的韩国,以做工为由被骗到中国并沦为“慰安妇”,曾被关押在位于汉口积庆里的慰安所里。她在日军投降后逃出,与中国人结婚并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到离世前始终生活在孝感。对于“慰安妇”的经历,毛银梅在电影里一直挥手表示“不记得了”“不想说了”,但她还记得当年被迫学的日语“欢迎光临”。尽管已是一口地道的孝感口音,也不愿意再回到韩国,但她还记得童年时唱过的《阿里郎》《桔梗谣》。
像毛银梅一样,被带到中国、泰国等地,并沦为“慰安妇”的韩国女性不在少数,其中一些最终并未回到韩国。韩国电视台曾拍摄纪录片,讲述她们的故事。赵正莱从那时起就开始关注毛银梅,在看到《二十二》并得知老人已于今年1月去世后,他觉得“即使是墓地,也想要去看一下”。这次来到中国,第一站就去到孝感,“在电影里看到奶奶唱《阿里郎》和《桔梗谣》,我没办法忍住地哭了,非常悲伤。即使唱得不太好,也在她的墓地和灵堂前再唱了这两首歌。”
再拍《鬼乡2》
望解决慰安妇问题
随着老人们一个个逝去,中国的慰安妇幸存者只剩8位。在韩国,情形也相似。“现在韩国的幸存者还有37位,平均年龄91岁,所以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慰安妇”幸存者及其声援者们开始在日本驻韩大使馆前举行“周三集会”。“在韩国这样一个男权偏重的国家,很多人也曾觉得这样不太好,但经过了1300次集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而在参加了“慰安妇”分享之家的志愿服务后,赵正莱在2002年第一次了解了“慰安妇”的故事,看到了老人们写的书籍,“如果不为此努力的话,会觉得非常对不起她们。”
毛家门前,赵正莱(右三)与毛银梅女儿、女婿(右四、右五)合影
电影里的痛
不及真实百分之一
与《二十二》里的欲言又止不同,《鬼乡》中正面地表现了日军对“慰安妇”们的暴行。“我看过幸存者们写的书,包含了很多已去世的人的故事,当时受到的冲击非常大。我想以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大家知道当年少女们受到的苦痛。”影片拍摄完成后,赵正莱的第一批观众就是幸存者们,感谢之余,老人们说:“电影里表现的苦痛,还不到实际中的百分之一。”
了解了很多历史,让赵正莱最无法忍受的是:“当时受到伤害的主要是朝鲜和中国的女性,平均年龄只有16到17岁,她们中很多人对性没有任何认识和经验。而我听到最冲击的说法是,把那么多年幼的女孩关到慰安所去,是为了让日军有恋爱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所有战争中最残忍的部分,假如我是那些少女,遭受了这些事情,还能宽恕他们吗?”
他说:“作为男性,我对她们受过的苦难无法达到完全的共鸣。但作为人类,我想要持续地为她们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