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焦平
原标题:贫困再也挡不住大学生求学脚步
时近暑期结束,高校即将迎来新生。我们仍会偶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大学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或网络传播,引起大家的感叹。那些故事背后的苦难打动了我们柔软的心,在莫名的心痛之后,我们有必要想一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之路真的会被家庭的贫困所阻挡吗?
我们承认,虽然现在人民日益富裕,但因各种原因致贫的家庭仍然有很多,而且还有很多连片贫困地区,在国家扶贫攻坚战未完成之时,这些家庭自然会因为学费问题面临着或轻或重的经济压力。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另一个现实,那就是聚焦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温暖目光”足以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而不犯愁。
“温暖目光”来自国家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代表着国家的庄严承诺,从国家部委延伸出去,从教育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延伸出去,一直延伸到县域、乡镇乃至村落。在这个体系中,制度性救济是主体。比如,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项目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这是一种刚性的承诺,从制度上基本实现了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包括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内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如同一个密密的网络,连接着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费、路费、生活费都有对应的资助项目。一个学生,只要手里有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无论家庭多么贫困,他都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得帮助,比如地方政府、高校、银行等等,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共资助学生达到4.25亿人次、资助金额达到6981亿元(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累计资助资金和财政投入都比上一个5年周期翻了一番。
有了制度托底,有了资金投入,关键就看执行的效果。所有的制度都需要人的执行,正是人给了制度温度和弹性,让这项惠及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得以高效执行。有句话说,学校可以放假,资助工作不能放假。这已成为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人们的底线要求。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程度有目共睹。在陕西渭南蒲城县,政府要求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期内,实行节假日不休息的工作机制;在四川奉节青龙镇,为保障群众知晓政策,镇里运用广播村村响、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宣传,并利用开展扶贫工作的机会入户宣传资助政策;越来越多的地方对学生资助工作实行严格的问责机制。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学生资助工作正在打一场“群众战争”,学生资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得到极大提升。另外,有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督与自觉补位,有社会公益力量主动介入,那些家庭贫困学生不仅没有上不起大学,还上得越来越好。
事实也是如此,学生资助工作资金上有保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从资助中得到经济帮助,更受到了品格、意志的磨炼,他们中间涌现出很多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好学生。正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给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所言:少年壮志不言愁,希望你“仗剑走天涯,拼的是才华”!
因此,可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故事出现在媒体上、微信朋友圈里,更多的是一种传播惯性,这种惯性不过是应时出现而已。而且有时候,这些故事背后不免带着某些自媒体营销的影子。毫无疑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伪命题。那些看似无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事实上已经被坚强的力量托着,国家、社会和富有爱心的人们正用力拉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手,使他们在温暖的目光里坚定前行。那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家庭的不幸,看到贫困对人们的伤害,但我们不再相信,贫困会阻挡大学生求学的脚步。这既是党和政府的承诺,也是实实在在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