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刘峥 通讯员殷旭)16日,我市举办玉米机械化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演示培训会。记者从会议获悉,武汉2016年综合利用秸秆228万吨,利用率达91.2%,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据了解,当前武汉主要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800万亩,主要包括水稻、蔬菜、油菜、棉花、玉米等,年产生秸秆量约为250万吨,2016年秸秆总体利用量约为228万吨,秸秆利用中占总量的76%用于肥田。据测算,1吨秸秆还田,相当于施用7公斤尿素、12公斤过磷酸钙和硫酸钾,可有效减少化肥使用。其余利用方式为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及原料化利用,共占总量的24%。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有效利用秸秆,减少了有害颗粒物和碳硫化合物的排放,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得到明显改观,农村生态环境也得到提升。预计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将提升至95%。
一年能吃三季
红苋菜走俏市民餐桌
本报讯(记者李英波 通讯员周小平)立秋过后,江城叶类蔬菜快速生长,市民爱吃的鲜嫩苋菜大量上市,价位3-5元1斤,较三、四月份便宜一半多。
红苋菜就是武汉人习惯说的“汉菜”,因为鲜嫩味美,能解毒,也有市民管它叫“长寿菜”。15日,记者在汉阳钟家村一社区生鲜市场了解到,近期鲜苋菜销量连续一周居叶类菜首位,平均每天卖出300斤以上。因为苋菜幼苗、嫩茎叶均能食用,可爆炒、可凉拌、嫩叶也可做汤。立秋后的苋菜鲜嫩营养更丰富,成为市民餐桌最喜爱的蔬菜之一。
武汉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朱林耀告诉记者,春夏秋三季武汉各大苋菜种植面积约6万亩,产品70%销往外地,30%销往武汉本地农贸市场。因为有了设施技术种菜,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旱,苋菜的种植相对简单。武汉正在推广以苋菜为主的周年栽培模式,能让苋菜巧打季节差,实现月月上市。
据悉,新洲区汪集绿湾新特蔬菜基地每天能供应3吨新鲜苋菜上市。来自江西的菜商李先生称,武汉产的秋季苋菜鲜嫩味美,备受南昌市民青睐,这回他来汉一次性定下5吨。
现代农业教育中心专家提醒市民,汉产红苋菜是纯正有机菜,种植全部使用有机肥,品种是本地流传土品种,自繁自育自种,市民可放心食用。在炒鲜嫩的苋菜时,多放点大蒜会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