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里斯本孔子学院高级一班聚餐品味中国菜。
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我所任教的高级一班有7位女士。年龄最小的女士比我大3岁,年龄最大的女士比我父母还大两岁。高级一班所用的教材是《新实用汉语课本4》,第二篇课文是《“半边天”和全职太太》。我一看,正好应景,那就从妇女话题开始我在葡萄牙的汉语教学吧。
果然,课文和话题都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工作、家庭、孩子、丈夫,除了汉字和汉语,文化的交流和探讨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其乐融融。
学生秋何是法国人,丈夫是葡萄牙人,曾在成都住过两个月;丽心在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为社会大众服务;梅娜性格温和,已学习汉语4年有余;郑馨怡已到花甲之年,但每次上课,从丝巾到鞋袜,从色调到款式,都精心搭配。大冷天,她还穿着透明的长筒袜和小口皮鞋,风姿绰约;马娜丽是一位工程师,英语非常好。她的性格很开朗,我们经常相互开玩笑。
开课3周后,高级一班又来了一位学生,是位男士,叫尼尔。第40课的语法点中的一个是“几乎”。有人问:“‘全都是’和‘几乎都是’有什么区别?”我给他们举例子说:“尼尔来以前,我们班全部都是女生;尼尔来了之后,我们班几乎都是女生。”我问尼尔:“你理解这个句子吗?同意这个说法吗?”他说:“我理解,没问题。”这个班气氛活跃,同学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
学完第二课,我们返回到第一课《别总说“亲爱的”,好不好》,内容是马大为和小燕子的对话。马大为夸赞小燕子做的饭菜好吃,说以后可以到美国开个饭馆儿,小燕子当厨师,他当经理。小燕子说,让我给你打工,那我可不干。西方人的说话习惯,几乎每句话都要说“亲爱的(dear)”。小燕子提醒大为说:“别总说‘亲爱的’,好不好?我听着,总觉得别扭。”副课文是《没有说出的“爱”》,内容是王小云讲述自己父母恋爱的故事。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常常“谈生活、谈学习、谈世界大事”,但基本不谈“爱情”,即使谈恋爱,也不说“爱”字。语法点并不难,文化差异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虽然他们学习汉语多年,对中国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他们仍然问:“老师,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说‘亲爱的’?”我告诉他们:“那是过去,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也经常喊‘亲爱的’,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还出现了‘5·20表白日’‘七夕情人节’,不仅家人、爱人之间常说‘亲爱的’,同事、朋友之间也常说‘亲爱的’,甚至淘宝商户对顾客的称谓都变成了‘亲’。”
学了这一课之后,马娜丽的口头禅由“我的天哪”改成了“亲爱的”,师生开始共同使用这个词。给这个班上课,总充满欢声笑语,相互间配合默契,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作者系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