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东凯 张冲
“法律诊所”是啥,能干啥,有啥用?
对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民来说,哈尔滨市法学会打造的这个第三方法律服务平台早已不陌生,而让法律诊所家喻户晓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看广告,看疗效”。
2010年哈尔滨法学会组建第一家法律诊所时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短短7年光景,如今已经发展到472家。“他们在宣传法治、释疑解惑、调处纠纷、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党服务群众的一个新平台。”8月15日,哈尔滨法学会会长陆文君向河南省法学会学习考察团介绍起这个由他一手创办起来的法律诊所。
法律诊所地校合作
万米拆迁无一上访
2013年春天,哈尔滨市政苗圃项目最终选在了道里区太平镇,需要一次性征地258万平方米。太平镇法律诊所邀请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结合拆迁补偿款及继承分割等问题,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提前为村镇干部们提供法律培训。与此同时,区法学会将项目拆迁相关补偿协议等文件发给专业律师及东北林业大学法学教授全程把关。
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拆迁指挥部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村民拆迁补偿协议,3个月内上交了全部征地。太平镇党委书记胡守志告诉记者,此后,太平镇党委认真总结了市政苗圃工程的征地拆迁经验。在2014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扩建项目及太平镇大飞机拆解项目征地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之前的经验成果,连续3年共征地近500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因拆迁上访案件。
陆文君认为,地方法学会应带领会员和学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更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法律课题。比如征地拆迁、医患纠纷、老国企改制、家暴等。自2007年法律诊所实施地校合作以来,各区政府将每年整理出的疑难法律课题交给合作的大学法律系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返回区政府,再由区政府支付给院系学生奖励性的报酬。
与此同时,法律诊所通过地校合作,组织法律专业的高校师生走出校园、来到基层,运用模拟法庭、情景剧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让更多百姓明白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医患纠纷下降八成
有效杜绝“医闹”发生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学会会长于文说,法律诊所不替政府说话,不帮着百姓上访,而是帮助双方解决各自的实际问题,实在化解不了的矛盾,法律诊所帮着把事件引导到法律的轨道上去解决,只要把一碗水端平了,自然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