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10月15日报道,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这是这个山区小县对中国文化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使滦平成为中外汉语爱好者的乐园,成为天然的“普通话体验区”。那么,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普通话之乡”石刻
出北京,向东北,过密云,进入的第一个县就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夏秋之交,滦河之畔,群山环抱的滦平县水草丰美。甫进滦平,但见一个大大的石刻,上书“普通话之乡”。置身滦平,犹如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有人开玩笑:“学普通话,原来学的是滦平方言!”
北京专家进村采集语音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习惯,易于学习和推广。滦平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今年77岁的白凤然,精神矍铄,对63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仍记忆犹新。
1953年春天,滦平第四完全小学刚刚开学。14岁的白凤然正在教室,班主任叫他到办公室来一趟,两位陌生人坐在那里。
白凤然有些懵懂地站到两个陌生人面前。老师介绍,这是北京来的专家,白凤然有些手足无措。
来人主动跟他打招呼:“小同学,你别紧张,我们就是想让你读几篇文章来听。”
只见他们随手拿了一张报纸,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让白凤然读。白凤然大声朗读了一遍,中间几个陌生字不认识,也“秀才念半边”地读过去了。
专家找来白凤然的语文课本,让他朗读一篇已经学过的课文。这回,白凤然没有停顿,一气儿读完。
听小学生读课文,两位专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记录,有的地方还让他停顿一下,把某个词重读一遍。读完之后,两位专家夸奖他:“读得不错,你们平时在家里说话也是这个口音吗?”白凤然点点头。
滦平都是这么说话的。同学校其他年级的3名同学也像白凤然一样,当着专家的面朗读了几篇文章。如今,当年朗读文章的小同学年事已高,和另外3名与专家交谈过的村民一起,被尊称为滦平的“语音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