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村’的出路在教育,教育是我们这里的人融入外面世界的唯一出路。”说这话的人叫彭绍贵,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藤蔑河村的一名老师。
1953年,部分麻风病人被集中到崇山峻岭中这个小山村“隔离”,1990年,藤蔑河麻风病人全部治愈,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却很难融入外面的世界。1999年3月,在藤蔑河小学开办的第7年,第5任代课老师离开,学校面临停办危机。彭绍贵得知后,放弃大城市一千七百元的工资,回到山村,他说:“孩子们如果无法学习,只能重蹈覆辙,回家放牛。”
彭绍贵是一名地地道道草根教师,没真正上过学,而且是一个麻风病人的后代。童年的时光只是在与世隔绝的山间度过,七岁的他开始帮生产队放牛。放牛时光里,他时常听见隔壁村的孩子校园里的读书声。而陪伴他的,是一头头黄牛。
年华流逝三十多载,彭绍贵说他每月都会做几次梦,梦见在那些山中奔跑着放牛,他还是那样寒心地追赶着,吓醒后只是满身的冷汗。
在这段的记忆里,他唯一能接触交流的外界人士就是向父亲看病找药的人。小小的他萌发继承父亲医术的想法,继承医术就得会记药方和看医书。
没有学校和老师,父亲托人找来旧课本亲自教儿子。于是彭邵贵白天放牛晚上读书,多半的时间,他就把课本背到山上,一边放牛一边学习,山中的树桩、石头就成了他的课桌。几年后,父亲视力模糊了,彭绍贵和几个小伙伴拜村里的一个有文化的老人为师,几个人用一本课本,几个人用一个煤油灯,他们每月用一元钱和一点柴火蔬菜回报老师。一年后其他伙伴相继退出了,只有他还是坚持每晚学习。
1996年彭绍贵离开家到外地去打工,挑过沙灰,抬过石头,挖过煤。虽然有两次差一点在井下被埋,但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地方。他走到了一个没人知道麻风病人后代身份的地方。那时的他,工资已有一千七百元。
1999年3月,藤蔑河小学的任教老师因为工资缩减又要离开。聘不到教师学校就得停办,村里的40多个孩子就得回家放牧。彭绍贵们的命运又要在这些孩子的人生中重演。
此时,彭绍贵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代课老师的重任,一人教一个学校4个年级,47个学生,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他自己笑道:“当时很冲动,我自己也没进过学校,就艰难地摸索着一边学一边教。”
1999年的9月,彭绍贵遇见了一直从事希望小学捐建的清华大学郑用熙教授夫妇。这一年,郑用熙受一位美籍华人的委托要捐建一所希望小学,为纪念马海德为中国麻风病的防治事业做出贡献,这所学校以马海德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