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树芬
立秋刚过,元阳县黄茅岭乡陡峭的山崖间,藤条江碧绿的江水染绿了两岸。地处山腰上的石门村委会平宝村,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掩映于青山绿水间。村口,粉白的墙上“感恩党中央、脱贫奔小康”的红字格外醒目,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插上国旗,表达着大家跟党走、奔小康的美好愿望。”村小组长马友福的话表达了饮水思源的真情。
2013年初,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平宝村60户彝族群众从村子背后高高的山梁子上整体搬迁下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获得极大改善。然而,时间一长,村民中有些人就常说类似的话:“我家一样都没有。”“领导,我们的路什么时候来修?”依赖、依靠成为部分村民的心理惯性。
“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乡镇的面貌,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养成依赖性。”元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斌说,一些贫困群众将扶贫看作是一项福利,理解为给钱给物。在获得物质帮助时,其贫困状况虽然短期内得到改善,但很容易反弹。“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树立感恩奋进思想,提振脱贫致富信心,力争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了让广大群众做到心中有信念、奋斗有目标,黄茅岭乡通过发出倡议,引导群众感恩党的好政策,营造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舆论氛围;同时,开展高扬五星红旗、张贴宣传标语、组织送戏下乡,乡村文艺队开展感恩教育专场演出等活动,把党对群众的关怀宣讲出来、唱出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摘穷帽。”戈它村委会头道桥村村民陶荣福家大门边的脱贫攻坚联系卡边上,多了一块蓝底白字的承诺牌,他指着联系卡上结对干部的名字说,“是党组织派他们来带领我家走致富路的,我们要争口气,早日过上好日子。”
“比过去、看现在”听老党员老干部讲故事,贫困户亮出“自主脱贫承诺牌”,举办“感党恩”主题演讲,这些被黄茅岭乡组织委员王金梅称作“三步走”,“让群众比一比自家的过去和现在,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增强一心一意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腿勤起来。在驻村工作队员的指导下,贫困户“握指成拳”抱团加入橡胶、香蕉专业合作社,学技术长本事;跟着种养大户,发展生态鱼、豪猪、竹鼠等特色养殖。贫困群众说,“甩掉贫困的帽子不只是党和政府的事,不只是党员干部的事,更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