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平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人们制作清水芦笋罐头。(资料图片)熊大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孟姣燕 刘勇
正值丰水季节,南洞庭湖浩浩淼淼。莽莽苍苍的芦苇,不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回报了一方勤劳的乡亲。
8月11日,记者来到沅江市,探访沅江芦笋产业异军突起、做大做强的奥秘。
春天,芦苇长出嫩苗,称为芦笋,是湖区百姓的传统美味野菜。
沅江市拥有86万亩湖洲,其中45万亩为高产苇田,芦笋按自然长势可年产14万吨。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沅江的芦苇一直是湖南、湖北等地的主要造纸原料,曾成就一个较大的产业。2006年,沅江造纸业产值达6.4亿元,缴税近1亿元,几乎占到这个县级市工业利润的“半壁江山”。
然而,造纸普遍存在污染问题,未达标排污导致洞庭湖水质恶化。
随着生态环保呼声越来越高,2007年,沅江市整治洞庭湖周边的造纸污染,关停企业30多家。
而此时,国内纸业市场需求萎缩,加之国家鼓励用进口纸浆代替自产纸浆,直接导致芦苇需求量下降,芦苇收购价一降再降。
沅江昔日的支柱产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沅江芦笋产业转型发展,是市场逼出来的。”沅江市芦笋办主任郭建平感慨地说。
过去要用芦苇造纸,对于嫩苗芦笋,政府不提倡采摘,农民也舍不得吃。后来,越来越多的芦苇不再收割,自生自灭,一些农民开始采摘芦笋食用,有的还拿到市场上销售。
沅江芦笋天然野生,无化肥和农药污染,且富含膳食纤维,是绿色环保的稀有食材。郭建平介绍,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芦笋野生、味美、有营养,在市场上迅速获得青睐,成为新的“湖鲜”。
民间自发行为引起了官方关注。近年来,沅江市委、市政府瞄准芦笋的食用功能,推动芦苇造纸业向芦笋食品业转型。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引导资金500万元,在生产规模、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方面着力。
野生芦笋是季节性“湖鲜”,采摘期短的只有20天,长的也只有40来天。要使其成为一个产业,就必须发展芦笋食品加工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几年时间,沅江芦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目前,已发展至24家,固定资产投资达3.2亿元,芦笋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