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县“树爹”赵德清的无悔人生
本报记者李朝民
你可曾想象,没有绿色的生活怎么过?你可曾忖量,36年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山西省大同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雨量只有300多毫米,风大沙多、十年九旱、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种树比养个孩子还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森林面积只有7000亩,森林覆盖率仅为0.7%,几乎是山山“和尚头”。人人叫苦不迭,可就是没有办法,很多人干脆认命。
但有条汉子不认命。他今年59岁,皮肤黝黑,不善言辞,和荒山一直默默较劲儿,用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造林护绿。
这条汉子,就是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大同县林业局原局长,名叫赵德清。他因爱树如子,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树爹”。
赵德清36年如一日,热衷植树造林,在林业技术员、林业站站长、副乡长、乡长、林业局局长等多个位子上参与组织造林突破百万亩。
这个跨度36年的故事,是一段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佳话。
攻坚
1981年,23岁的赵德清从雁北农校畜牧专业毕业后,刚被分配到大同县林业局,就被派往偏远的聚乐乡采凉山担任林业技术员。
赵德清和种树人员一起住在一座废弃的破窑洞里,没门、没窗、没水、没电。山上很冷,晚上睡觉和衣而卧。吃的是土豆煮白菜,喝的是河沟里的渗沙水。
由于山上石头多,一双鞋穿不了20天,就磨得露出了脚趾头。县林业局局长看望赵德清时,送去两双鞋和一台小收音机。就这样,赵德清干了一个秋天。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儿,几年间,赵德清在农民认为栽不活树的荒山上,指导农民栽活7000多亩落叶松。
1984年,赵德清被调往更偏远的麻峪口乡,担任副乡长兼任林业站站长。
由于雁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种树成活率极低,以致出现“年年栽树不见树、代代造林难成林”的尴尬局面,让不少林业干部将植树视为畏途。
大同县历史上适地树种为小叶杨,俗称“小老树”,易招虫害,无经济价值。为改良树种,赵德清就在自家田里育苗、荒坡荒沟搞实验。
当时,北方地区在小阴坡栽植樟子松没有成功先例。但赵德清不信这个“邪”,通过分析土壤、记录气温、总结树种习性,“一根筋”地反复搞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