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理罪》海报
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它引起了观众本能的情绪反应——对其美学、叙事形式讨厌也好欣赏也罢——那么它就包含了集体无意识分裂状态的意义。这个观点来自《电影本体心理学》的作者安东尼奥·梅内盖蒂。
在看完《心理罪》这部影片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事实上,人们在意识状态下,会拒绝丑恶的东西,但处在无意识状态时却被它吸引并受其制约。
尽管片中作奸犯科的吸血狂人面目狰狞、内心丑恶,但我们仍然会被剧情和人物吸引,追随着本我中惩恶扬善的原始情感,最终幻化成方木或邰伟手中的尖刀,完成正义战胜邪恶那致命一刺。尽管一杯带血的牛奶会令人感官不快,但又让人产生嗜血诱惑,牵引我们的神经还原出接二连三的命案现场。这是导演谢东燊成功的地方。
导演通过无意识状态下把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情结反映出来,将电影运动中的节奏、对位、目标、不同强度的色彩和主题的属性选择等方面轻而易举地赋予其含义,让观众通过观影,对那种压抑的病态心理来进行一次被动的体验,这种常态下无法企及的代入感以及致幻效应,是本片最为神奇和清绝的。
值得称道的,恐怕还不只是导演将电影本体心理学运用得恰如其分。作为国内首部深度刻画犯罪心理的电影,其中涉及的侦查学、犯罪学中的现场重建和心理画像,也非常值得有兴趣的观众加以研究。起码我对这两个方向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浓厚。
犯罪现场重建和心理画像,都是目前警方运用心理学破案的两种最主要的侦查技术。重建,是要通过对犯罪现场形态、物证的位置和状态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分析,来确定犯罪现场上是否发生特定的事件和行为。影片中我们看到,年轻气盛的心理学高才生方木的出手不凡,他在大脑中对现场形态证据和物证检验结果的还原,包括对整个现场的逻辑性表述,的确令人叫绝,尤其是通过小女孩的一枚米奇胸针,来判断案发第二现场的炫酷神技,令人大呼过瘾。
影片对心理画像进行着重描述也非常契合时机。一个外部事件,就是疑云仍未散去的章莹颖案件,当时,中国警察林宇辉根据非常模糊的监控画面,手绘出“章莹颖失踪案”嫌犯,逼真程度震惊美国警方。相信通过本片,一定也能够引发大众对心理画像的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