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杂草丛生,知了拉长的鸣叫,反衬着一座座乡村小学的寂寂无声。在吉林省四平市的某乡镇,原来人满为患的17所村小已消失大半,剩下的5所也已没有了学生。
随着我国“撤点并校”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孩子大多进城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学校没落、校产闲置成为当下很多村小普遍存在的现象。
最后两名孩子去镇上读书
大壮是孤家子村小最后的学生,他和妈妈丽丽见证了这所学校从热闹到沉寂。
“全校除了我,就只有邻居家的欢欢在这上学,每天只能和她一起玩。”大壮说。一个学校、两名学生,大壮和欢欢留在村小上学的事,还一度成为乡亲们的谈资。
“别的孩子都去城里了,就你家孩子留在村里,别把孩子耽误了”“学校就两个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在邻居们的劝说下,大壮的妈妈开始整天为孩子的教育想东想西。于是,刚入学两个月,两个孩子就都被接走,送到了镇上。
20年前,孤家子村小是周边十里八村唯一的小学,鼎盛时期,同时有300多名学生在此求学。“一年级时,班里有近100名学生,一个长条板凳挤四五个人,去晚了位置可能就被别人占了。一到下课,操场上孩子们做游戏玩闹的声音能传到大老远儿去。”丽丽小时候就在孤家子村上学,当时的场景与现在截然不同。
如今,全校仅剩4名有正式编制的老师还在坚守,他们年纪最小的52岁,最大的58岁。“我们几个都快退休了,也不好再安排别的工作,但工作日都是正常考勤上下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每天来到空空荡荡的学校,除了简单维护校舍,就是聊聊天。有时也会走家串户,去教教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
与孤家子村小类似,镇上其他四所村小也都有留守的老师。其中仅有一所位置相对优越、人口相对密集的村小,在改建成幼儿园后,招收了十几个孩子。
村小没落后,村里的孩子都在镇中心校上学。低年级的孩子小,爱生病,功课也不繁重,每天坐校车通勤。高年级须频繁上课后班了,不是家长在镇上打工租房陪读,就是“周托”在老师家或镇上的其他托管家庭。
城镇化与追求更好教育
村小落寞的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进城。与此同时,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有条件的村民们都愿意将孩子送到教学资源更好的城镇学校上学。而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搬迁到城镇居住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