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创业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曾承记者任勇 摄
记者贺亮 实习生李亚彬
如果医学院的学生需要一个四十岁的肺癌晚期女病人来进行诊疗训练,输入关键词,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症状、生理体征、数据条件相符的“病人”,医学院的学生可以根据虚拟病人的特征进行诊疗,如果诊疗得当,虚拟病人就会好转,如果诊断和用药错误,虚拟病人就会恶化。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曾承在汉创业10年,历经三次创业碰壁,打造出全球最大虚拟病人库“治趣”,成为全国医疗教育行业临床思维训练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2016年,“治趣”完成Pre-A轮融资4000万元,累积融资4500万元,近期又将融资1亿元,根据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中国大数据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治趣”项目成为武汉地区唯一入选的“准独角兽”。
“单纯为了钱,一生只求舒适,不会选择创业,做个工薪阶层完全可以过得更舒适。”曾承说,人的生命应该去创造奇迹,推动社会进步,他最终一次次走上创业之路。
2006年,曾承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毕业,作为“学霸”的他以出色成就留校任教,“好的技术应该服务社会”,担任教师的同时,他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房里创业,先后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做过穿戴设备,还融资100万元做过室内定位,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2009年,接连失败的曾承选择了去美国普渡大学做研究员,了解国际一线创业趋势,2010年,他回国到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站进修,同时在校外公司担任市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再次创业。
3年后,曾承回到武汉,看到时机成熟后,他在武汉留学生创业产业园内开始打造医生临床思维培训互联网平台“治趣”,用几个朋友凑起来的钱开始第四次创业。
临床培训最大的问题是要有病人来训练,但病人不可能随意拿来让实习生练手,虚拟病人的需求应运而生。
2015年,曾承带着“治趣”在湖北省的一次创业大赛获得第一名,随后在天使轮获得500万元融资。
曾承告诉记者,“治趣”项目正在进行A轮1亿元融资,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将“治趣”打造成为国际临床医疗培训领导平台,未来会向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扩张,进入临床医疗诊疗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