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祝梅)随着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新工种不断涌现。阿里云的算法工程师光盐的工作就是其中一个。和代码打交道的第6年,他开始接触一项新的工作内容:到工厂车间去写代码,为工厂装上数据大脑。
杭州德意电器的智慧工厂,按工业4.0标准建造。浙江在线记者 吴元峰 拍友 蔡卡特 摄
“希望用云计算、大数据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添一把火。”光盐说,现在他深入工厂、深入车间,不断聚焦在制造业生产流程中的具象环节。
这里是中国制造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智能改造升级的窗户。在这扇窗户旁,算法工程师在观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工厂里的人同样期待着新鲜事的发生,在一次次的交流和共鸣中,中国制造发展的新逻辑正日渐清晰。
由无到有
用数据改造流程
“用数据改造工业流程,这样的成功案例比较少,国内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基本没有经验可以参考。”光盐说,没有清晰的方案、清晰的模板,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而整个过程,他所坚信的只有一点:数据。
光盐在纺织厂的车间里敲代码
光盐的第一个项目,是江苏一家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项目要求他关注生产环节中的业务流程、关键业务点和关键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搭建模型,定位出哪些节点对工厂提升良品率来说更有意义。
“我们需要分析出某一阶段影响某一部件生产最关键的点是什么,并基于数据做好有效管理。”光盐说,这家企业的工厂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每一家他都去过,那段时间,他至少去了20多趟工厂,花了差不多1个月的时间近距离观察工业生产流程、与工艺人员、设备人员交流,一有灵感,就在各种看起来“格格不入”的地方敲起键盘。
“你有没有看过《蜗牛与爱情》?”光盐说,剧中的人,在破案逻辑上解释不清,便会选择不断深入现场,与各种人交流后串起其中的逻辑,甚至自己模拟。“对工程师来说,我们离一线的工业业务是最远的,很多时候需要靠思考和想象。当这样达不到目标的时候,我必须不断搜集信息、拓展思路,直到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