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岛
老垦荒队员:留守的不仅是一方水土
“每天种树200多株,天一亮就上山种树,一直干到天黑看不见为止,当时一心只想垦荒,也没觉得有多累。”走在海岛老街上的柳兴法看着60多年前种下的松树、柏树,仿佛时光穿越回到了当年。
1956年,20岁的柳兴法跟着第一批垦荒队员漂洋过海来到大陈岛。为了尽快复农复林,上岛后,他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栽树。
海岛土壤贫瘠、淡水匮乏,台风肆虐,垦荒队员硬是徒手拓荒,为大陈涂下第一片绿,让海岛慢慢恢复生机。60多年过去,当年种下的松树、柏树早已亭亭如盖。
“走路高低不平,夜里电灯不明,急事电话不灵,遇风航船常停,生活单调苦闷,环境艰苦冷清。”这段顺口溜,是垦荒队员当时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在这段艰苦岁月里,垦荒队员没有丝毫抱怨或后悔。
“那时真的太艰苦了,但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有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们。”
对于柳兴法来说,虽然垦荒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他还是和老伴选择了留在大陈岛。
他坚守的不仅是一片土地,还有当年的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现在他拿着每个月几千元的国家补贴,生活宁静而幸福。最让他欣慰的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小岛的灵魂,他亲眼目睹,美丽大陈的建设疾步前行——
2016年,大陈岛完成绿化修复工程,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突破60%;岛上生活污水排放实现一级排放标准……
奉献之岛
卫生院院长:我为什么驻守海岛三十年
像柳兴法一样,土生土长的大陈卫生院院长项文斌也选择留在了海岛,一留就是三十年。
曾经,踌躇满志的他,想得最多的是,要去大城市或者出国深造。
“哪怕救回一条命便有存在的价值,”他这样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种价值观同样来自无私奉献的垦荒精神。
这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召唤。
项文斌学的是中医推拿专业,原先打算学成后就在外面大城市发展,如果能争取到到国外交流的机会,或许还可以到国外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