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作家)
编者按:明清两代之清言小品,堪与唐诗宋词元曲并肩媲美,在当代也拥有很多粉丝,且热度渐升。作家李浩“闲话明清小品”系列,将为读者精细解读这段异彩纷呈的华章。
无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一径数竿,亭亭如画,要似倪云林罗罗清疏,莫比吴仲圭丛丛烟雨。
——(明)吴从先《小窗自纪·竹》
中国古代的散文发展到明末清初时,产生了大量的清言小品文,尤以晚明文人之作异彩纷呈。他们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日常生活中的尺牍、游记、杂记、书信、日记、传记、序跋以及花鸟鱼虫均可入文。这些作品短小精致,玲珑剔透,飘逸清雅,艺术价值极高,在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唐诗宋词元曲并肩媲美。可惜一直以来,却珠遗草间,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甚至还被冠以“消极颓废”之词而遭到不公平的批判,委实让人痛心疾首。
林语堂先生曾经对晚明清言小品,有过较为中肯的评价,他称赞其为“享受自然和人生的警句格言”。在晚明清言小品的宝藏中,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述。通览一册《小窗自纪》,可谓字字珠玑,独抒性灵,意幽韵浓,将为人处世的智慧、修身养性的淡泊,从容地娓娓道来,读之如花间饮露,凡心俱澄。
清言《竹》一则,就出自《小窗自纪》。
江南之竹挺拔苍翠,终年碧绿如玉,即使身处寒风凛冽、雪压霜冻的严冬时节,也不凋零褪色。古时候的士大夫们自诩清高,常常以劲竹自喻,把它和梅、兰一起称为“岁寒三友”;又因为竹子“虚心有节”,更是赠给了它“君子”的美誉。
东晋名士王徽之一生好竹,自从他指着竹子说了“不可一日无此君”之后,植竹赏竹、吟竹画竹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趣闻韵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更是竹的铁杆粉丝,他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甚至发出了“无竹令人俗”的感慨。
江南之竹遍布山野,随处可见。人们不禁会问,如此平凡之物,何以会受到历朝历代士大夫们如此祟高的赞誉呢?
古时候的读书人,尤其是晚明时期的文人们,他们在精神上追求的往往是“瘦到竹枝应有骨”、“不辞清瘦似梅花”的高尚境界。清雅秀美的竹不仅具有苍翠悦目的外形,更具有坚贞不屈的节操品质,它既是耐岁寒的仁人,也是宁折不屈的正人君子。竹子所具备的这些特征,正是读书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