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声广
踏着清凉翠绿,我走进了心仪已久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去做一次历史和精神的朝圣……
岳麓书院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这座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宋真宗亲赐“岳麓书院”御匾的教书育人之地,比我想象的要小许多,庭院不深,占地面积只有2万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丽景象。
我循着一级级台阶,步入书院,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气息扑面而来,顿感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空灵之中。院内每一座门庭,每一副楹联,都闪烁着中华文化的耀眼光彩。那一副副承载着许多历史和故事的楹联,让我吟诵再三,神思飞扬。讲堂大厅有联曰:“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副长联出自于清乾隆年间的书院掌门人旷敏本之手。那种淡泊明志,家国天下的胸怀,正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体现。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千年庭院》里写道:岳麓书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岳麓书院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湖湘文化积极进取、坚韧不拔、负重前行的入世精神,更多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进取心、报国志。如果说,东林书院的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要求书生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家国天下事,而岳麓书院则不仅仅是限于关“心”,更是关“行”,是强调莘莘学子们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的一种担当的积极行动。
听陪同的湖南友人介绍,在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书院影响最大的当数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他与张栻的理学,在岳麓书院一直被称为“朱张学”,影响着宋元明清各代,理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源于此,一大批的学术“巨子”和抗金名将从岳麓书院走上历史舞台。因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岳麓书院作为民间有相当影响的书院,尤其是作为南传理学的重镇,受到历朝皇家的重视,先后七次获得皇帝的封名赐书。清康熙和乾隆曾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以示对岳麓书院的重视和奖勉。
我边走边和友人探讨,岳麓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孕育并集纳了一代代文人的港湾,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殿堂。她至今都能让我们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璀璨而叹服不已。我们从历史记录的一串串名单中,看到了岳麓书院是怎样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又怎样把书生们的凌云壮志变成为脚踏实地的惊世壮举:抗金名将张浚之后、著名理学家张栻,明末思想家、抗清义士王夫之,清代启蒙思想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魏源,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这些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足以可见岳麓书院英雄辈出的历史事实……
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朗朗读书声正穿越千年的时空在书院廊榭间回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