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25岁的“红军刘连长”战死于此;如今,25岁的她接棒为他守墓
盛夏的清晨,阳光静静地洒在长坪山东坡的漏米岩村,这个西距成都300多公里的小山村,迎来了新的一天。
25岁的冯炼和父亲拿着笤帚、簸箕,迎着阳光,走出了家门。
紧邻着她家的是一座新修葺过的坟茔。墓里的人,来自何方,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但冯炼一家四代人已经默默守护着他,度过了80多年。□新华社记者 任硌 吴光于
25岁的牺牲
冯炼自出生起,就一直与这座坟茔相伴。
墓碑上刻着七个字:“红军刘连长之墓”。80多年前,冯炼的曾祖母在去世前,立下了遗言,要后辈世世代代为刘连长守墓。
站在墓前,冯炼向记者讲起了她的家族故事。
1933年底,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川东重要关隘——南部县长坪山。他带领战士,一边开展敌后武装斗争,一边在老百姓中宣传革命思想。红军战士留下的宣传标语,至今还镌刻在长坪山的石壁上。
居住在这里的穷苦百姓常常受到红军战士们的照顾。“当年,南部县的老百姓被地方军阀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要交几十种苛捐杂税,连起码的吃穿都保证不了,1932年南部县爆发了著名的升钟起义,起义队伍后来编入了川陕红军。”这些历史,在冯炼的家中,一代代口口相传。
驻守长坪山的日子,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妇家背水背柴,凡是体力活都抢着干。无儿无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亲生儿子。
“红军大部队转移后,刘连长和战士们被军阀部队发现,300多人对长坪山进行了围攻。激战3天3夜后,刘连长身负重伤,被敌人杀害。那一年,他只有25岁。”谈起这位在自己这个年龄就牺牲的前辈,冯炼泪光闪闪。
刘连长死后,军阀部队扬言,谁若敢去收尸,处死全家。陈韩氏却不顾这些警告,在第三天夜里,她和丈夫、亲戚们一起,偷偷地把刘连长的遗体背回了家。
刘连长的身上除枪伤外还有7处刀伤。陈韩氏将他白布裹身,安放进原本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里,连夜埋在老屋背后。没有坟堆,没有墓碑,干草遮住了掩埋刘连长的新土。
发现刘连长遗体消失后,军阀部队四处搜寻,把陈韩氏抓去吊打了三天,但始终没从她嘴里得到刘连长遗体的下落。陈韩氏被放回家3个月后,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