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曙光 罗杜荣
每当走进大队院区,都能看到一条巨大的红丝带,它是由161名微笑的学员照片拼成的。旁边有几行小字:我们一路同行,用微笑传递快乐,微笑是祥和的语言。
每当看到照片上一个个绝望后又对生活充满期盼的鲜活个体;一个个因吸毒人格扭曲身体病残,现又热爱劳动学有所长的青壮年;一个个曾经撕心裂肺争吵破裂,如今破涕为笑破镜重圆的家庭,我们就会感到每天的工作充满了动力,就会体会到教育、感化、挽救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我们管教的对象,是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戒毒学员;我们工作的专管区,是全国特大型艾滋病戒毒场所。专管区成立8年来,我们管教过的学员数以千计。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学员已经不记得名字,但每当看到红丝带上灿烂笑着的他,我们马上能想起他的名字——陈某。
陈某是我们曾经负责的一名危重学员。38岁的他白发苍苍、干瘪消瘦,毒品多年的侵蚀,让他早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得知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他在老家的后山上挖了一个坑,架上木条,绑上装满河沙的袋子,为自己料理后事。
自从在大队见到他,就没见他笑过,对谁都是一脸冷漠。他不参加习艺劳动,不与人交流,敌视民警。我们注意到他的反常,开始小心接触他,找他谈话、拉家常,但收效甚微。陈某的言行更趋偏激,甚至开始绝食,要靠留医灌食维持生命,成为让我们最头痛的难改学员。
“不抛弃,不放弃”是我们关爱教育的主旨。尽管陈某拒我们于千里之外,但只要他稍有好转,我们就想尽办法,规劝他回心转意。有时送一包香烟、一盒牛奶、一盒方便面,想方设法让他吃点东西。慢慢地,陈某开始接纳我们。
让他发生彻底改变的转机,是在我们进一步挽救工作中出现的。
一天,稍有好转的陈某进入习艺车间。我们从信息员口中得知,陈某要在领导检查时越级打报告,马上在他工位旁做好了夹控。当领导陪同前来调研的某知名大学教授快走到陈某身边时,他站起来大喊不止。我们来不及细想,与学员李某一左一右抱住陈某。陈某见自己的行为不能得逞,伸右手向头顶的日光灯管抓去,企图掰断灯管插进身体自残。我们一边死死抱住他,一边拦下他的右手,迅速将他带离现场。
看着抱头蹲在地上一脸沮丧的陈某,我们觉得他又可怜又可气。陈某终于开口了:“我没有抓到你们吧?”他第一时间担忧的竟是有没有伤害到我们,让我们非常感动。大队领导来了,分所领导来了,几位干警也来找他谈话。没有斥责、没有埋怨,更多的是鼓励,鼓起他生的勇气、活的希望。
从此后,陈某变得开朗、乐观了,有说有笑了,和大家一起打球娱乐,完全变了一个人,一直到他解戒。
在他笑容最灿烂的时候,我们的同事用照相机记录下这最纯最真的一刻,定格在这条红丝带中。
(作者系广东省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分所二大队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