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在《思客讲堂》开讲 黄光辉 摄
央广网北京7月26日消息(记者黄光辉)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今天参加“思客讲堂”“创新路·工匠心”系列主题活动,并发表题了主旨演讲。
作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拥有多项“世界之最”的故宫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单霁翔今天在今天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过去我们总是骄傲地说故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世界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但其实,这些世界之最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是能用其文化资源对社会和人民群众做出贡献。“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就是要我们重新认识文物的价值,它们是有生命历程的,是可以融入人们现代生活的。而要想融入,首先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其次要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这些年,故宫博物院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故宫数字平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景式、身临其境的故宫;“故宫文物医院”让人们看到故宫对待文物的态度和工匠精神;“故宫教育中心”让人们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故宫;“故宫社区”APP上线、“朝珠耳机”“朕亦甚想你折扇”等文化创意产品热销,都让世人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接地气的非凡魅力。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经过数年修缮,故宫博物院开放了慈宁宫、大佛堂、寿康宫、宝华殿等古建筑群落,至此已开放52%的面积。但故宫目前最缺的还是“空间”。故宫有机会亮相的文物,只占体量的0.5%,我们需要更大的空间,大体量的文物才能进行修复。
在提到如何在文创产品上面有自己的特色,单霁翔表示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现在已经研发出将近6000种文创产品。但目前的难点是要使数量的增长变为质量的提升,而质量的提升的难点是怎样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第二,怎么使故宫所传播的明、清宫廷文化和人们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历史文化、感受到故宫文化。
《思客讲堂》在观察团对话环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叶君讲述了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让观众看到了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
为聚焦中国质量时代的企业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弘扬工匠精神,传播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新华网“思客讲堂”推出“创新路·工匠心”系列活动,邀请科学家、企业家、文化名人讲述新时代的创新与匠心,分享他们的洞见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