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心灵状况,牵动着善良人们的心。7月21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这些儿童中,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还有7.9%的受调查学生称,父母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
留守儿童的产生是社会变迁和乡村结构变化的结果,有着历史和时代的必然性。如果没有留守儿童,这个世界会多么美好;如果没有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这个世界又会多么糟糕。由此更能理解,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留守儿童问题就会被抛出,而且总会成为舆论场的热点。
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问题,是“110的后备大军”。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道理,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很多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很多孩子也十分优秀。但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外出确实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分析认为,一个儿童,如果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那将无法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也难以培养对社会和他人的亲和与亲密,他们将变得疏离,对世界、社会、他人的疏离。留守儿童问题,确实需要引起关注。
提到一个问题的严重性,常常会有“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可在事实上,有些问题的产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是这样。理想情况,应该是父母陪在身边,与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可在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情况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乡村青年来说,外出打工就像成人礼一样,很多农村父母离开孩子,也有着难以言说的痛。“当我搬起砖头时,我无法拥抱你;当我放下砖头时,我无法养活你”。简单提出要求,留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多少有些苍白。
应该相信,“可怜天下父母心”,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离开孩子的农村父母也不例外。让他们带着孩子进城,也受着环境的制约。且不说不少城市还有限制条件,影响带着孩子流动,就说城市张开臂膀,也面临着经济条件的制约。近日有媒体探访了浙江嘉兴市东面的一个城中村,热浪之下,一个孩子泡在澡盆里,坚决不肯出来。一个孩子的夏天不该只在澡盆里度过,这样一幅画面,是今日中国的一个表情,清楚表明了流动的艰难,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人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必要“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不放过任何一种努力。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是家庭和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家庭责任上讲,父母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尽量不要给孩子也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从政府责任上讲,不仅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家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还要扫除制度堡垒,不要因为制度而影响了儿童进城;更要落实有关要求,对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制度守护。从社会责任上讲,也应该加强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温暖。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就当前来看,很难找到一个根本性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因为情况不尽相同,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精准解决,有必要放弃幻想,做好打持久战和艰巨战的准备,真正下一番笨功夫,深入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身边,提供个性化的解决和帮抚方案。家庭和政府、社会都尽到责任,起码能让留守儿童问题,进入可治理状态,真正朝着希望的方向转变。
(作者:毛建国 原标题:关爱留守儿童问题要从“最坏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