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海南省海口市海垦派出所的民警展示首张发放的居住证。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在浙江省德清县,崭新的居住证发放到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手中,来自河南平顶山的郝二召是其中之一。工作7年后,在拿到居住证的那一刻,他终于有了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郝二召”可以在工作地“落地生根”,这离不开始于三年前的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国版意见”),并敦促各省区市“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
记者梳理各地情况发现,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已全部出台地方版户改方案,多地放宽户口迁移条件,建立居住证制度成为“标配”。
省级户改方案全部出炉
去年9月,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制度的实施意见》。至此,全国31个省市区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全部出炉。
国版意见提出,2020年将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并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国务院办公厅去年9月印发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再次强调要“确保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户籍制度改革推进3年以来,记者发现,有吉林等13省区对于城镇落户指标进行量化。
如广东提出“努力实现13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广东省城镇落户”,河北提出“力争实现600万城中村居民和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内蒙古提出“努力实现400万左右农牧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分别比去年提高1.25、1.3个百分点。二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群体身上,后者更能体现真实的城镇化水平。
记者观察所见,在31个省区市中,目前仅有河北、青海、重庆、云南、江苏、宁夏等6地明确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其中,河北、青海、重庆、江苏4地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