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我省86岁的太康籍老太张王氏在亲人及志愿者陪同下前往施甸祭奠哥哥王春泉,与此同时,来自陕西和四川的另两路祭奠抗战英烈的亲属也相继赶赴施甸。张王氏说:“一是要看看我哥的遗骨,二是想办法把他带回来,落叶归根,我想他肯定也想回河南老家来。”
怒江边的英灵村民们代代守护
7月7日,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十周年,“七七祭奠抗战英灵”暨“滇西远征军阵亡将士墓地普查及遗骸寻找活动”在云南施甸举行。
三位英烈终于盼来家乡的亲人。他们分别是:王春泉,河南省太康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14期一总队,39师115团3营少校营长,参战四次,两次立功,于1944年由楚雄接新兵步行返回保山驻地,因劳累过度病故。
简少良,成都人,远征军71军87师260团1营3连上士副排,牺牲于1943年。
郑发平,陕西华县人,71军87师260团1营一等佐医官,1942年参加滇西抗战,在松山战斗中负伤,于1942年7月15日牺牲。
云南省施甸县仁和镇热水塘村,是当年中国远征军115团驻扎地,村里的墙壁上,还留有很多当年的抗战标语和壁画,这里至今还有许多未找到亲人的远征军将士墓地。
施甸的百姓知道这些战士是为了国家而牺牲,他们便默默地守护着这些英灵。在太平镇莽林村,埋葬着一位名叫汪荣赵的战士,汪荣赵是湖北省宜城县人,第71军36师107团的上士,1942年12月牺牲。当地村民蒋贵芳管护这个墓地多年,每到清明节都会给他上坟。
74岁的钱有万是甸阳镇人,他每年都会去给一位名叫唐明喜的河南兵上坟。钱有万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一位远征军的营长,唐明喜是他父亲的警卫,在滇西反攻时,他的父亲和警卫同时受伤,后来警卫伤重去世。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他,照看好唐明喜的墓地,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唐明喜的家人。
简少良是四川成都人,他的墓地位于太平镇乌木村,牺牲时只有19岁,当地村委会一直保护着这个墓地。今年6月,在广大网友和媒体的支持下,做了多年志愿者的施甸县万兴乡文化站工作人员苏泽锦为简少良找到了亲人。
苏泽锦利用工作之余,遍访怒江沿岸,在当地年长的村民帮助下,找到了很多散葬的远征军墓地,绝大部分没有墓碑。苏泽锦给这些墓地做了记号,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获得体面的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