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6月19日电 题:撒播关爱搭建心桥——香港各界内地行善20年
新华社记者战艳 王攀
香港回归20年来,香港同胞心系内地,不但在天灾时慷慨解囊,平时也通过涓涓细流的方式扶助内地相关群体,其中既有大型慈善机构,更有普通市民的身影。20年来,香港在内地的善行日趋多元,逐渐从捐助校舍等“硬件”转向社区建设等“软件”。
从机构到个人:慈善氛围浓厚
内地很多人熟悉邵逸夫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在香港娱乐业的成就,而是因为邵逸夫先生生前曾长期向内地捐款,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等遍布全国各地。1975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基金,多次大额捐赠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等事业。
香港赛马会是于1884年成立的非营利机构,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于1993年成立,接管赛马会捐款事宜,成为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机构之一。香港回归20年来,赛马会捐款总额达321亿港元。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香港赛马会捐款10亿港元援建7个项目,协助四川重建。
东华三院由1870年创办的香港第一所华人中医院发展至今,已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为市民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多元服务。曾任东华三院主席的施荣恒说,香港慈善团体高度透明,捐款百分之百用于慈善。东华三院也曾多次在内地进行慈善活动,从捐钱到捐救护车等物资。
除了慈善机构,很多香港市民也投身慈善事业,其中不少人以义工身份亲赴内地。
市民何静莹9年前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她说:“当时请教过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获知灾难发生半年后才适合为灾民做心理辅导,因为灾难刚结束时,灾民还处于震惊中,较适合进行情绪纾缓。”于是她决定成立一支乐队去慰问受灾民众、纾缓他们的情绪。
志愿者们摸索出一套60分钟的集体音乐治疗模式:开始以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吸引观众,如当时灾区流行的《祝你平安》《我的感恩》;再换成安慰的歌曲,如一位港人为灾区写的《爱使我有力量》;最后集中演唱建立信心的歌曲,如《明天会更好》。
“唱完很多灾民主动与我们握手,他们很惊讶有香港人老远跑来慰问和祝福他们。”何静莹说。
香港与内地:用心灵点亮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