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 张素):本周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主管机构“晒”规划,专家谈技术,民营企业“刷”存在感。大会9日落幕,留三大悬念。
火星还是月球?
本届大会以深空探测为主题,具体来说是一个选择题:登陆火星,还是重返月球?
距离人类首次登月已过去近半个世纪,第二个踏上月面的航天员巴兹·奥尔德林在会上用超过原计划一倍时长的演讲,分享其“使用循环航天器登陆火星”的具体途径。
人们注意到,奥尔德林演讲所用PPT的首页是一位站在火星上的航天员,而那正是他在月球留下的经典照片。87岁的奥尔德林设想人类在2039年前登陆火星并建立永久居住点。
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近年来许多国家启动各自的“探火计划”,比如中国拟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
但也有部分参会者认为短期内无法实现“登火”,建议“重返月球”,其中尤以欧洲空间局提出的“月球村”计划最受关注。欧洲空间局局长简·沃纳说,“月球村”既是人类探索月球的基地,也是人类探索火星的中转站。
沃纳的提议得到包括中国国家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德国航天中心委员会等方面代表的响应。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说,建设“月球村”可通过3D打印方式完成:“利用自带材料和月面材料,一周内建成一个‘月球屋’。”
你来还是我往?
无论是登陆火星或是重返月球,至少与会者达成一项共识,那就是“任何国家都难以凭借一国之力,独立远征其他星球”。
“相比太空竞赛,合作总是好的。”沃纳说,“太空合作能超越地球上的危机”。
空间科学成为国际合作的“突破口”,6月初由中国一所高校自主研制的科学载荷首次乘坐美国“龙”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这个“信号”代表着中美航天领域合作大势,但目前“政府层面还没有完全开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系统工程室主任魏传锋说,中国计划在2022年左右建成的空间站能提供机械、供电、信息、温度控制等多种类型的空间科学实验载荷接口。中国也制定了接口标准规范和国外的实验载荷进入空间站必须满足的安全性标准。